? ? ? ? 商客互欺,童叟相嘻,垃圾滿地……
? ? ? ? 初到塔山第一印象很不好,檢票進門后映入眼簾的居然是這樣的情景,老先說沒啥好玩的啊,我也念叨著這趟白來了。但是既來之,則安之吧,就當出來爬爬山,鍛煉一下身體,于是遠處屹立的三和塔成了唯一的一點執念,之前偶爾在生化樓眺望,最抓眼的就是這不高的小塔。
? ? ? 朝著山上走去,一路頂涼風踏枯葉,實在是沒啥吸引人的,想起來古人常登高望遠,游目騁懷 ,雖然有點失望,但隨著步子越來越乏重, 也登上了一個較高的小亭子,俯瞰半個芝罘,竟有些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亭子由于整日在山頂承受風吹日曬,雖然已經比較破舊,不過倒不難看出曾經它也頗為精致,檐枋上卻沒有提名,我說這亭子也沒寫名字,不如就叫“瞰煙亭”吧,俯瞰煙臺,老先說還不如“望煙亭”來的直接,倆人一胡謅,倒是緩解了不少消極的情緒。
? ? ? ? 這個時候的三和塔看著還是挺遠的,心里雖然想去看看,但是一口氣登上那個高處的小亭著實不輕松,于是有點打退堂鼓,試探性的跟老先說咱要不要過去了???他倒也挺精神:“來都來了”。那倒也是,一不做,二不休,那就走吧,這一走,居然發現不虛此行啊!
? ? ? 從小亭子下去一點,朝著三和塔的方向走,需要登上另外一個山頭,兩個山頭之間的鞍部有略微平整一些,這里有幾座依山而建的道觀(圖一可見),道觀中是一般必備的觀音、財神、土地神……這里絕對沒有褻瀆神靈的意思。但是說來也有趣,也或許是我孤陋寡聞,這里的建筑群雖然大多以觀命名,地上的太極圖也赫然醒目,但是一旁的碑文卻寫著“太平庵遺址”,所謂“庵”,我特地百度了一下,多指出家的女性的住所,而這里的“觀”則是道教的廟宇,或許是重建者疏漏,但是還是希望是我孤陋寡聞吧,不過轉念一想有句話叫佛道本一家,這樣或許能說的通了,心里還是竊笑。
? ? ? ? 離開太平庵,繼續奔著山頂的塔走,峰回路轉,轉角卻有驚喜,就在半山腰上,有一明顯人工打磨的山洞口,口上寫著“蟻王洞”,不難看出,這里以前應該是一出景點,不知何原因,洞口卻寫著禁止入內,走近一看里面卻很深,雖然有點猶豫要不要進去看看,老先這廝已經鉆進去了,我也帶著擔憂、好奇、恐懼、欣喜的的復雜情緒跟了進去,一進去里面很黑,悠長的通道只能一個人通過,平時感覺手機的閃光燈還是很亮的,然而這里密不透風,而且甬道狹長,洞口的光往里走三四步就完全透不進來了,手機的燈光又不是集中投射的,在這里面顯得很力不從心,借著手機昏暗的燈光,可以看到這個石道是青磚砌成的,肩旁的墻壁上偶爾會有一點被燭火煙熏過得痕跡,老先說這是掛煤油燈的,看樣子之前應該是個防空洞,然而隨著深入,甬道卻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且也寬敞了很多,大概有三四米高,很明顯是個天然的石窟。這讓我想起了《桃花源記》里面的“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但這時候里面也還是漆黑漆黑的,不過仔細觀察,地上居然有平時見到的用來做暖氣管的白色管道若隱若現,大概有兩個手指粗,而且身邊有一面略微平整的壁上居然還有不知道哪個“弟弟”留下的涂鴉,大概是“它”到這的時間:“2018……”,雖然有些憤懣,但是看到這些我倒是安心了許多,說明早先就有一些人來過。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里的情形,甚至心中不由自的涌了上來:“而使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于是索性沿著空曠的山洞繼續往里走,況且前面還有個探路的!走了十幾步,居然出現了岔道,無奈,只能沿著其中一條道繼續前行,又往里走了大概十多米,終于算是走到了一端的盡頭,盡頭處是兩個大概有宿舍一樣大的“房間”,是用先前那種石磚砌成的,很寬敞,房間入口還有方正的門,甚至還有門檻。房間里的墻上依舊是各種諸如某年某月某日到此一游的涂鴉,到了這里已經是快下午四點鐘了,想著還得去山頂的塔上觀摩,就沿著剛剛進來的通道,摸索著準備出去,這個通道是類似于喇叭的形狀,里大外小,進來的時候愈發的寬敞,所斜上方的視野越來越大,讓人感覺不需要彎腰,而出來的時候整好相反,反而給人一種需要彎腰的錯覺。原路返回就比較快,大概幾分鐘就回到了洞口,出來以后我和老先給我分析著這應該不是防空洞,因為太小了,里面好像也沒有另外的出口?;蛟S是因為“建國以后不許成精”的笑談,洞口的石碑上寫著:蟻王洞,是清朝是塔山上一巨型螞蟻的巢穴,后被某得道高人收服云云,或許有點夸夸其談。不過具體怎么來的,我推測可能是天然石窟,后來另有他用,便砌了甬道,筑了內室,若是深究,也就不得而知了。不過洞中一行,心情倒是開朗了許多。
? ? ? ? 接著往山頂走,大概走了幾步,幾個游人拿著手機朝著山林里在拍些什么東西,仔細一看,幾只猴子也在坡上注視著路人,這時候不知道誰掏出了隨身攜帶著一些食物莽然丟了出去,一兩只見過世面的猴子立馬跳了下來,爭搶食物,游客們也紛紛拍照。老先急著上山,于是朝我喊:“走吧你,是人看猴啊還是猴看人”。一聽這話,我就且笑且不舍的走了,仔細一想這話,倒是還真有幾分哲理。不過路人這般好意的喂猴,這些猴子為了一口吃的也就慢慢的松懈了警惕,然而這種慢慢形成的條件反射式行為可能最后會害了猴子,事實證明,這種擔心一點也不多余。在后來拜訪過三和塔后往山下走的路上,幾只猴子被關在一個設計巧妙的“籠中籠”里——內籠中是幾只猴子,而外籠中確是幾只惡犬?;\里的猴子眼神憂傷,確飽含無奈??吹竭@幅情景,內心還是有點不舒服的,且不說這猴子的眼神惹人同情,這籠中之猴相較剛才看到的山野之猴,可能也會像那些困與生計的人之于上流瀟灑自如之人,我們又談何有資本同情猴子呢?于是偶遇猴子的欣喜卻多了幾分感慨。
? ? ? ? 最后,還是來到了三和塔的腳下,塔大概有十一二層,站在塔下比遠眺時要壯觀許多,塔下有數十石階,而石階的下方還立有為了迎合大眾而化名的“武財神”,也就是武圣關公。這時候已經五點鐘左右了,雖然是奔著它來了,但也沒有待太久便匆匆下了山,也就是途中遇到了上文的籠中猴。
? ? ? ? 走的匆匆,文章結束的也匆匆了,實在是晚,實在是累!
? ? ? ? 塔山此行從最初的失望到后來的的欣喜以至于退后觀困獸而產生的感慨,印象愈發深刻且美好,于是就頂著疲憊記錄一下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