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過程:如何運用思維導圖解讀一篇文章
這是摩西腦圖精訓班的一次作業“用思維導圖解讀經典小文”。
相比朱自清的同名文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我更喜歡俞平伯的哲思。又被多年前,俞平伯與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共同的題目,各作散文一篇,以風格不同、各有千秋而傳世,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這段佳話所感染。因此,摩西老師布置這個作業時,我想都沒想,立即就選了俞平伯的這篇經典散文。但是如何解讀這篇文章呢?
一開始,我關注的重點都在文章的具體內容上,考慮將文章分段,歸納總結,在分類,將俞平伯這篇散文描寫的具體景色、寫作手法、風格等呈現在一副導圖上。但是這樣解讀的話,就缺少了文章特有的文章背景,以及和朱自清同名文章的對比這兩項,讀者也無法更好的理解俞平伯的這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所以我的這幅作品的四個主干分支是:作者、背景、比較,以及原文賞析。最終,原定為全部內容的原文賞析變成了其中一個主干。
關于作者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是著名的散文家、紅學家,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與胡適并稱“新紅學派”的創始人。俞平伯191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后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曾參加中國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與朱自清等人創辦《詩》月刊。五四新文化運動時俞平伯積極響應,精研中國古典文學,執教于著名學府。俞平伯是“新紅學”的開拓者之一,是一位熱忱的愛國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識分子。參加北京大學的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等文學團體,提倡“詩的平民化”。
背景
這兩篇散文寫于“五四”革命風潮剛剛過去三四年的時候。當時,隨著革命的深入,“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統一戰線進一步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比之“五四”當時來,整個文化領域顯得比較冷落。由于新的革命高潮還沒有到來,一些知識分子感到前途茫茫,正如茅盾所指出的那樣:“到了‘五卅’的前夜為止,苦悶仿徨的空氣支配了整個文壇,即使外形上有冷觀苦笑與要求享樂和麻醉的分別,但內心是同一苦悶彷徨。走向十字街頭的當時的文壇只在十字街頭徘徊。”(《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這兩篇同題散文當可印證這一點。無論是俞平伯還是朱自清,由于他們都困縛在知識分子的狹小天地里,因而他們也就不可能從秦淮河的歷史和現狀里,發掘出更有積極意義的思想來。他們也有所不滿,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著一種悵惘之感。他們不掩飾自己思想上的苦悶。朱自清寫道:“這實在是因為我們的心枯澀久了,變為脆弱;故偶然潤澤一下,便瘋狂似的,不能自主了?!庇崞讲畡t寫道:“其實同被因襲的癬趣所沉浸。”他們都有著一種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來滋潤心靈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靈魂,這里多少還回蕩著一點“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呼聲,雖則這呼聲是那么輕微。但是山水聲色之樂,畢竟不能解除他們精神上的苦悶,他們也不能像古代一些文人那樣放浪形骸,因而在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上,他們處處顯得拘謹,顯得與環境很不協調。結果自然是乘興而去,惆悵而歸。
比較
但是在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中,我們又可以發見他們不同的地方。在如畫的美景中,朱自清抒發的是難以消受或不堪消受的心境,對那怡人娛目的美景和粗率不拘的歌聲,有著一種熱切的依戀,感情上比較強烈,而這一切,寫來又是那么樸直,不加文飾,更表露作者樸實誠懇的性格。有人說朱自清是“文如其人”。他的“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腴厚從平淡出來”,這是很中肯的評論。而俞平伯作文,喜歡在抒情寫景之中,闡發所謂“主心主物的哲思”,置身在秦淮河這所謂“六朝金粉”的銷金窟里,他雖則被這“輕暈著的夜的風華”所陶醉,但是所感到的“不是什么欣悅,不是什么慰藉;只感到一種怪陌生,與怪樣的朦朧。”“我們無法使人信它是有,我們不信它是沒有,勉強哲學地說,在或近于佛家的所謂‘空’”。比之朱自清的熱切依戀之情來,俞平伯表現得冷靜、理智,他在文章中極力要造成一種空靈、朦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鏡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因而文中有些段落,不僅有一種淡淡的苦澀之感,而且使讀者感到有些玄妙。
人們常常說,現實生活是豐富多采的,因而文學作品的題材應該多樣化,這樣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實面貌,文藝也才能百花齊放。這些自然是很對的,但是,如果我們深入一步考察的話,還會發現,即使是同樣的題材,在有才能的作家的筆下,由于不同的風格和流派,甚至由于不同的性格和氣質,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手法,使同一題材的作品,呈現不同的風貌。一樣的燈彩月影,一樣的歌吹泛舟,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筆下,寫得卻是各呈異彩。俞平伯是首次來到秦淮河上,朱自清則是重游,因此,那文章一開頭,就大為不同?!拔覀兿艿们鼗春由系臒粲?,圓月猶皎的仲夏之夜。”這突如其來的兩句,一下子就把這位初來者的欣悅并略帶驚奇的心情勾勒出來了。而那位重游者,在文章的開頭,卻只是比較平直的交代:“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來了?!敝熳郧迳朴诎炎约旱恼媲閷嵏?,通過平易的敘述表達出來,筆致簡練,樸素親切。俞平伯寫散文追求一種“獨特的風致”,遣詞造句方面,他吸收了明人小品的某些長處,比較古樸、凝練。在整個格局方面,他又喜歡在細膩柔婉的描寫中,插入一些哲理的分析,因此他的散文,就有著一種情與思、熱與冷的結合。雖則有些地方顯得比較繁縟,但也不乏機智的富有情味的描寫,比如“小船兒載著我們,在大船縫里擠著,挨著,抹著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燈火”。這“擠著”、“挨著”、“抹著”,很有生活實感,寫出了秦淮河上一派喧嘩景象。特別是“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燈火”,更有哲理的意味。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有形或無形的聯系。坐在小船上看風光,殊不知這一葉小舟本身也是河上的風光,每一個賞燈玩景之人,都成了秦淮河風光的組成部分。在這里,情與思是有機地交融在一起了。同是寫船出大中橋,來到秦淮河最為繁華的地方,朱自清寫來從容舒徐,在俞平伯筆下,卻是奇峰突起:“船兒俏俏地穿出連環著的三個壯闊的涵洞,青豁夏夜的韶華已如巨幅的畫豁然而抖落。哦!凄厲而繁的弦索,顫岔而澀的歌喉,雜著嚇哈的笑語聲,劈拍的竹牌響,更能把諸樓船上的華燈彩繪,顯出火樣的鮮明,火樣的溫煦了?!鄙仕坪醺鼮闈饬腋伙@出這位初來者的驚奇與欣喜。
原文賞析
俞平伯是諳熟古典小說詞曲的,因此在這篇散文中,隨處可見他在這方面的功力。他把這些文藝樣式的用詞融匯在一起,并不顯得突兀或錯雜,反而增添了文章的生氣和豐采。比如“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說,且舒了惻惻的情懷,暫且學著,姑且學著我們平時認為在醉里夢里的他們的憨癡笑話?!边@一段頗像古典詞曲的句式,用在這兒,卻也顯得自然而風趣?!皶r有小小的艇子急忙忙打槳,向燈影的密流里橫沖直撞。冷靜孤獨的油燈映見黯淡久的畫船(?)頭上,秦淮河姑娘們的靚妝。茉莉的香,白蘭花的香,脂粉的香,紗衣裳的香……微波泛濫出甜的暗香,隨著她們那些船兒蕩,隨著我們這船兒蕩,隨著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兒蕩。有的互相笑語,有的默默不響,有的襯著胡琴亮著嗓子唱。一個,三兩個,五六七個,比肩坐在船頭的兩旁,也無非多添些淡薄的影兒葬在我們的心上——太過火了,不至于罷,早消失在我們的眼皮上。不過同是些女人們,你能認識那一個面龐?誰都是這樣急忙忙的打著槳,誰都是這樣向燈影的密流里沖著撞;又何況久沉淪的她們,又何況飄泊慣的我們倆。當時淺淺的醉,今朝空空的惆悵;老實說,咱們萍泛的綺思不過如此而已,至多也不過如此而已。你且別講,你且別想!這無非是夢中的電光,這無非是無明的幻相,這無非是以零星的火種微炎在大欲的根苗上。扮戲的咱們,散了場一個樣,然而,上場鑼,下場鑼,天天忙,人人忙???嚇!載送女郎的艇子才過去,貨郎旦的小船不是又來了?一盞小煤油燈,一艙的什物,他也忙得來像手里的搖鈴,這樣丁冬而郎當。”整整這么一段,不僅讀起來瑯瑯上口,而且有著一種詩詞的韻律美。從它的句式和韻律來看,這一段無異是一段散曲,看得出來,作者在這些地方是著意經營的,但又不使人感到前后不協調,反而使文章平添了不少風采,增加了讀者許多興味,應該說,這些地方都是得力于作者古典文學修養的深厚。
總結
解讀一篇文章,特別是中學生做語文閱讀理解的時候,不僅僅要從文章本身出發,更要了解作者,寫作背景等等。這樣,不僅幫助我們理解閱讀,更可以拓展知識圈,做主題閱讀。同樣,在運用思維導圖閱讀時,不能只局限于對文章本身的提煉歸納和總結,還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BOIS技術幫助我們多維度解讀一篇文章(一本書、一個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