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陜西而不寫寫西安,總覺得不像話。而這次旅行中的西安,又讓人覺得有些無話可說,因為在西安的行程實在安排得倉促簡陋,更多的是當做一個中轉的車站、一個下榻的酒店和一個餐飲休閑的去處。這仿佛給人一個錯覺,陜西到處都是名勝古跡,唯獨西安只是一個燈紅酒綠的現代化都市。但是從頭腦中檢閱關于西安的知識,十三朝古都、半坡先民、大明宮、五陵少年、灞橋風雪,古典意象又紛至沓來,似乎這個城市里應該有挖不盡的人文含蘊。
記得當年曾經跟風追讀《文化苦旅》,余秋雨寫遍中華名城,即便是幾個印象不深的城市也用短文連綴成了《五城記》,但唯獨不見西安。后來也有記者問他這個問題,他回答說,西安不是一個可以隨便寫的城市。雖然他可能是隨口敷衍,而從他后來的表現來看也不是一個謹慎自知的人,但從這句話或多或少也能看出,他對這個城市的復雜與厚重也是心存敬畏的。
長安,這個曾經的世界第一大城,雖然一千年前就失去了京城的身份,但歷代文人依然把這個名字當做京城的代稱。紫禁城固然富麗堂皇,卻始終讓人感覺到森嚴與禁錮,無論是權貴還是百姓都表情恭謹、目光低垂。而似乎只有到了長安,場景才會鮮亮起來,氣息才會活潑起來,人物才會從容起來,詩人才會自稱臣是酒中仙,皇帝才會夜半無人私語時。
西安的城墻在青灰中略帶土黃,遠看比南京的城墻要更為明亮些,似乎彰顯著強漢盛唐的華麗尊貴、歡樂祥和,不像南京的城墻那般總是透著沉郁的悲劇色彩。據說西安的城墻是中國古都中保存最完整的,這有可能是因為唐以后的政權東移從此把西安推到了歷史的邊角,一千多年的自甘寂寞也使他不至于如南京總是飽受戰亂之苦。
西安城墻內的建筑是不準超過24米的,所以市中心固然繁華,卻沒有水泥叢林般的擁擠和壓抑。可見西安市政府對老城的保護,著實是下了決心的,要不然在過去那土地市場如火如荼的十年里,這塊寸土寸金的寶地早就拆拆建建不成原樣了。
鐘樓、鼓樓、大雁塔,遠遠觀望這些千年屹立不倒的古建筑,當然也看不出任何特異之處,唯有遙想當年的暮鼓晨鐘、鼎盛香火,讓心中泛起些些懷古幽思。大慈恩寺后的廣場過道隨處可見仿古樣式的路燈,每個路燈四圍都寫上了五言七言的唐詩。襯托盛唐氣韻的用意是不錯的,但字體卻只是用了規整的印刷楷體,立馬讓人覺得呆板無趣。那也并不奇怪,在鍵盤和屏幕代替紙筆的今天,某些曾經輝煌的文化定然免不了沒落的命運,歷史的車輪從來不會為那些惋惜而停駐。
所以西安始終是復雜和矛盾的。再久遠厚重的積淀都經不起歷史長河的洗刷,而對于那個時代的追慕懷想又讓人想要極力挽留,從車流穿過的巨大城門可以看得出,從鐘樓鼓樓前徜徉的身影可以看得出,從霓虹燈下的碑刻可以看得出。就像“長樂”和“未央”這兩個宮殿名稱一樣,西安人總希望老祖宗顯赫的功業能夠永遠存續綿綿無絕,所以四處用仿古建筑讓這個城市的表情更加典雅隆重,只是現代科技的血液早已流遍經脈骨骼,再巧妙的易容偽裝也掩蓋不了鋼筋水泥的工業氣質。
想著無話可說,卻不知不覺還是說了一些,當然多數是歷史地理的煙云塵埃,并非眼前光鮮便捷的實在。秦皇漢武已然歸于塵土,秦磚漢瓦漸被掩埋磨滅,就算是華山壺口也必將滄海桑田,但只要人們心中“長樂未央”的愿望始終常在,陜西的黃土地上一定會有值得向往的景、值得留戀的人、值得縈懷的夢,古也宜然,今也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