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綿羊》的作者,對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學生進行了批判,讓人在驚訝于世界頂級高校存在的問題,同時也下意識的于國內高校進行對比,作者菌發現,我們可能只是一群失敗的綿羊。
作者菌是一名在c9墊底的國內某著名高校的一名本科生,我認為,就我的學校而言,大部分人都屬于,失敗的綿羊。
優秀的綿羊
先說一下,對于綿羊的理解,就是盲目的從眾,卻無自己的想法。跟著權威走,卻永遠不敢質疑權威,只是盲目的跟隨,毫無創新。
《優秀的綿羊》一書中,雖然作者對于頂級名校學生有著批判,但是也沒有否認,他們的優秀。身為哈佛,耶魯等著名高校的學生,每一人都會三四門體育競技,諳熟至少一門樂器,有著豐富的課外活動經驗,修著一到多門雙學位。在我看來,這真的是吊炸天的人物,確實配的上極其優秀。
為什么說他們是綿羊呢?通過統計,這些大學中,至少四分之一的學生畢業后進入經融,投資行業,不是因為熱愛,只是因為要對的起這張名校的畢業證。大多數人的職業與興趣完全不搭邊,大家一窩蜂的涌入高薪的工作,卻把自己的人生意義,社會的責任和歷史的使命變成了空喊的口號,畢業典禮上的高呼,至于實際行動呢,who care?這就是當今著名高校學生的現狀,令人吃驚。
失敗的綿羊
至于說失敗的綿羊,那就是作者菌處在的環境。雖然是在自詡世界雙一流的大學中,我連優秀的綿羊那樣的人都看不到,可能是作者菌接觸的人少,畢竟隨大流宅在宿舍。但是我看到的大多數人的狀況,卻是在宿舍打游戲,看小說,談戀愛,總之很少學習。而且毫無疑問,這些都是綿羊,但是,與那些優秀的綿羊相比,我們就是失敗的綿羊。
來說一下,大部分綿羊的一天,早上渾渾噩噩睜開了雙眼,七點五十多。晃晃悠悠走到教室,這當然要排除一部分從來不來上課的同學。然后就開始補覺,玩手機,根本不關心老師講的是啥。老師也是照著PPT念就好,或者是自己一個人講的很嗨,卻完全不管底下的同學在干什么。中午吃完飯,回宿舍打游戲。下午的課,看心情,心情好久去,不好就在宿舍歇著。然后晚上還是玩手機,打游戲,熬夜到十二點之后甚至兩三點,然后睡覺。第二天,又是新的一天。
為什么
在進入大學之前,我們都是懷揣著夢想進入大學的,我們想在大學完成自己的蛻變,讓自己的思想更豐富,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發現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未來的路。但是是什么造就了現在渾渾噩噩的我們呢?
是這個教育體制以及社會的鍋。
在大學的課程安排中,毫無邏輯和銜接關系的課程從大一到大四,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學了什么。學的無秩序,無邏輯,無興趣,那還學個啥啊。至于還有一些落伍的課程為什么會存在,可能有一些深層次的博弈,不說也罷。
然后是相當無語的授課。一些授課的教授的重心在科研,完全沒有時間準備本科生教學工作。在學校,本科生的教學已經成了最無足輕重的一部分。這些科研型教授,不說其教學水平怎么樣,就說課前準備把,一個PPT用四五年也是讓人觸目驚心。上課完全照著PPT念,臺下的同學們混混欲睡。然后期末把PPT發給大家,自己背去吧。這能學到什么?
極高的通過率,重點大學就是一個門檻,進來的難度很高,但是只要進來就基本不會有淘汰。大一的課程難一些。但是到了大二之后,只要你上課去,期末背一下重點,就很難掛。而且許多課程是要教學評分的,畢竟給學生分太低,那考評肯定分不高,所以給分一般都不錯,老師學生皆大歡喜。
博雅通識教育的缺失
這是最核心的缺失。身在一個工程師的搖籃的大學,這種缺失就更明顯。不過我覺得其他綜合性大學也夠嗆。對于博雅通識教育,這是一個人構成自己三觀的基礎,通過文學,藝術,創新,服務,可以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完成內心的蛻變。然而,學習的通識教育完全流于形式,上課的同學只為了湊夠學分。上這種課,第一堂和最后一堂課的人是最多的。根本學不到任何東西。
在這個忙碌的大學,你根本找不到可以長談理想與迷茫的人。導員不會管這個,導師也不會管。你要做的就是完成你的作業和關心自己的學分績。然后,你的未來和理想,青春與迷茫,好奇心與創新,不是默默的扔到角落,就是學校搞一個形式的活動“解決”。到畢業,你還在迷茫入學的問題。
一個人幾年后在忘記大部分大學所學知識剩下的就是你自己。
但是,幾年后,專業知識忘得一干二凈,可能本來就沒多少。通識教育又只是一個漂亮的傀儡,然后,我們進入大學和離開大學時的三觀完全一樣,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那么這個大學上的還有什意義?
上大學我認為,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學會如何去實現這三個部分。
但是現在我們完全沒有前兩個的學習,第三個可能也只是馬馬虎虎,大家互相糊弄。我曾經以為現在的大學還可以發揮通識教育的角色,但是現在看來,我想多了。現在的大學就是一個鍍金的漂亮容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在最后
雖然說,還是有很多人在努力,但是可能是一些普通大學的學生,就作者菌看到的現象,就是如此的不堪。或許有許多人和作者菌一樣,思考過這種嚴肅的問題,但是在長久的未解決中,大家缺乏改變的勇氣和能力,混吃等死,順應著這個潮流,渾渾噩噩,按時畢業,荒廢了人生最寶貴的四年。但是,who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