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河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八零后寫作者,他的身份標簽比較多,寫書評,經營自己的公眾號,也發展著自己的線下讀書會,而我只是單純的把他當做一個寫作者,一個好的書評人,一個優質的讀者。和市面上那些暢銷型的“作家”不同,小河沒有那么犀利毒舌,沒有那么溫暖治愈,也沒有那么勵志向上,他的書是一些關于讀書的題材,說的也都是與書有關的事情。
這本《獨立日:用一間書房抵擋全世界》是小河的第一本書,書中主要是他自己寫的書評,這些文章很多都發布在他的公眾號“不止讀書”上,雖比不上大家的侃侃而談,引經據典,但也有自己獨到的思想和見解。
這本書是以小河個人的讀書感悟為主,很喜歡正文前面“不止讀書”粉絲們的書房照,以及后面各個城市的獨立書店。在前一部分,你會看到有些人的書房大得讓你羨慕嫉妒,冰箱改造的小小“書房”可愛有趣,案頭一角的小小“書攤”在暖黃的燈光下也顯得那樣溫馨。
每一個小小的書房都是主人靈魂的棲息地,在一天的勞累之后,埋在自己的小書房里,放下手機,關閉網絡,不問世事,營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我們在這個空間里汲取營養,得到安寧和平靜,消除一天的疲憊和不開心,緩解內心的孤獨和迷茫。
閱讀是很私人的一件事兒,在看了其他人的書房之后,你會發現原來這世上有那么多人陪著你,有些人因孤單而閱讀,因閱讀而不再孤單,我想,閱讀是可以抵消一部分孤獨感的。在我的人際交往中,有時候,一本書就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無需多言,大家就能夠明白彼此。
小河的書評當中有些書我是讀過的,更多的書是沒有讀過的,有些讀過的書因為他的介紹,了解到更多不一樣的東西,有些沒讀過的書因為他的介紹,讓我有了一睹為快的沖動。目前,想要閱讀的書單已經很長了,而空閑時間又是有限的,注定無法閱讀所有優秀的作品,但有生之年,每讀一本就是一種幸運,所以不貪多,讀好每一本就好。
在解讀唐諾《閱讀的故事》當中,小河簡單的說了閱讀的意義,閱讀的方法以及閱讀的時間問題。有人覺得閱讀沒有意義,有人覺得閱讀意義很大,而究竟有沒有意義還是自己說了算,而對于大多數愛讀書的人來說,選擇閱讀,不是為了打發時間,而是為了接觸其他生命和其他國家。正如伍爾夫所說,我們閱讀不是為了向別人傳授知識,也不是為了糾正別人的看法,只是為了自己高興。
看到別人在空閑時間讀了很多書,有些人羨慕,總是埋怨自己事情多,沒有像別人那樣多的時間,其實,閱讀的時間每個人都有,只是我們選擇優先級的問題,有些人永遠把約會,聚餐,看電影,逛街這些事排在讀書之前,等到所有事情做完,當然沒有時間閱讀,而真正喜歡讀書的人,總愿意把讀書放在其他娛樂項目之前。
在本書49篇書評當中,看完小河的解讀,特別想讀馬爾克斯《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奧斯特《窮途墨路》和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最后一本書已經躺在了我的書架上,不日便會閱讀。
馬爾克斯和奧斯特是聽說過的,也是比較出名的大家,而李娟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家,甚至還算不上,但她的文字,干凈輕靈,作為在藏地阿勒泰支教的女教師,她將自己日常的日常生活付諸筆端,藏地藍天白云,草原冰雪的美是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城里人無法想象的,而零下四十多度的溫度也是普通人無法忍受的,那些美麗誘人卻也艱難困苦的藏地生活在李娟的描述下,生動質樸,透露出一種純真的美。
有意思的是,我發現小河很喜歡將同一時期的外國女作家和張愛玲作比較,比張愛玲大6歲的杜拉斯,比張小五歲的奧康納,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比較,當我想起張愛玲的時候,不自覺的會沿著這條線想到其他人,想到她們的作品,人生經歷。
我一直認為,讀書,一定要原汁原味的感受才可以,任何人閱讀的感觸都是不一樣的,而通過別人的文字描述,我們感受到的是那位讀者感受到的東西,就像今天我的這篇文章是基于魏小河的感受而來,那么你再看,是基于我的個人感觸,這樣一來二去,一篇文章抓住的可能就只是那么一小塊而已,但如果你自己閱讀的話,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覺,說不定還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觸,我想,這就是閱讀的魅力所在,也是閱讀必須親力親為的原因。
如果不知道看什么書,可以先從小河的這本書看起,前提是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