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高中畢業已經多年了,但是同班的一個女生讓我印象深刻,到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她的名字和相貌。我們是高二下學期分班后才編入同一個班級,一起學習了一年半的時間直到高考。
臨近高考,老師叫我們逐個上講臺說出自己心目中想讀的大學。這位女生走上講臺,說她的目標是考上中山大學。面對著全班同學,她激動地說:“高二第一學期,我們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去秋游。班主任問我們想考什么大學,同學們都說出了心目中的大學。當我非常興奮地說出想考中大時,我的班主任嘲諷道‘你還想考中大,就你這水平,能考上廣商(廣東商學院)就不錯了。’當時我覺得非常委屈難過,同時也發誓一定要好好努力,證明給這位老師看,其實我可以。”雖然這個故事她之前也跟我們說過,但是每次說到這里,她都會梗咽。
后來如愿以償,她終于考上了中大。
如果有人輕視你,你是自暴自棄,還是積極面對,選擇權全在我們自己。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的書籍《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面,提到的第一個習慣就是積極主動。積極主動的人是改變的催生者,他們揚棄被害者的角色,不怨懟別人,積極面對一切。
南非總統曼德拉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知道,倘若我無法拋下痛苦與怨恨,那么我其實仍在獄中。”
在面對外部環境的時候,我們有權利做出自己的選擇。
客觀條件受制于人,并不足懼,重要的是,我們有選擇的自由,并且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當外界出現刺激時,積極主動的人能夠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做出屬于自己的選擇。
我們每天都在做選擇,小到今天要吃什么、穿什么,大到讀什么大學、跟誰結婚、選擇什么工作。純素有機食物品牌“美康辰”創始人詹唐寧最近在《大觀》中有一個演講,題目就是《兩個選擇》。我們每天都在不停地做出各種選擇,今天早上我是選擇早起出去運動鍛煉身體,還是繼續睡在床上直到上班;中午是外出吃一個快餐還是親自下廚;晚上是看電視還是看書。
做出不同的選擇,成就我們不同的人生。在我們做每一個選擇前,都要問問自己的心——到底哪個選擇會讓我的內心覺得更加愉悅。其實選擇無關對錯,重要的是忠于自己的內心。
就像我一年多以前在飲食上做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素食,到現在已經一年零四個月了。素食讓我覺得身心愉悅,同時又能減少殺生,保護了動物。十天前得益于朋友的引導又做了進一步選擇,摒棄鍋邊素、蜂蜜、五辛及所有的蛋奶制品如面包蛋糕、雪糕等等。每次的選擇都不太容易,選擇以后還會面臨種種考驗。但是,自從做出了選擇以后,我就會信守自己的諾言,再也沒有吃一塊肉了,因為我有能力為自己的結果負責。
有人說:“選擇是痛苦的。”其實痛苦不在于選擇,而在于你沒有能力去為這個選擇而負責到底。糾結于過去、迷茫于當下、恐懼于未來,才是痛苦的根源。愿我們都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為自己的生命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