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幾天,北京地鐵上一個男子對兩個女生爆粗的視頻被到處轉(zhuǎn)發(fā),引發(fā)大眾的討論。我認為雖然事出有因,但是這樣粗口亂噴的行為是非常過分和讓人冒火的。正當(dāng)我在慶幸自己不會遇到對自己說粗口的人的時候,粗口就送到門口了。
前幾天晚上,我聽到有人非常用力地拍我的宿舍門,打開門之后,一個一年級的小男孩從門側(cè)邊蹦出來嚇我。他看到我被捉弄以后就開心地跑開了。我懶得理會就把門關(guān)上了。不多久一陣急促的拍門聲又響起,我知道是剛剛的小男孩就不理他。緊接著,他就開始爆粗口,用非常典型的語句問候我媽。我當(dāng)時的火就上來了。
我是在校園內(nèi)聽過一年級的孩子把粗口當(dāng)口頭禪,但是沒有想到有一天孩子會直接對準我說。所以我特別特別生氣,打開門后又看到那個小男孩開心地跑到遠處。我一直深呼吸,想讓自己冷靜下來??墒俏艺娴奶鷼饬?!我本能想要把他抓住,狠狠地教訓(xùn)一頓。我知道自己情緒很激動,不宜做出任何決定,所以我暫時不去逮住他。因為我記得那個男孩的樣子,所以決定想清楚怎么處理以后,第二天一定要找到他進行教育!
2
等我冷靜一點以后,我覺得應(yīng)該考慮他這個行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只是看到他表面這個行為。也就是說,我不能只是處理說粗口這個行為,而是要深入他的內(nèi)心,知道他的需求是什么。
首先,他肯定是不知道這粗口的真正含義的,更有可能是,他平時耳濡目染從身邊的人那里學(xué)會的粗口亂用成了習(xí)慣。其次,我和他沒有矛盾沖突,所以不會是他因為討厭我才這么做。再者,他應(yīng)該不知道怎么和他人特別是成人相處。這樣一番分析下來,我覺得比起訓(xùn)斥他不能說粗口,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應(yīng)該怎么做才行。
至于他的需求,他應(yīng)該是想獲得我的關(guān)注,引起我的注意。他覺得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我知道他。他看到我因為他從房間出來以后就很開心。這跟北京地鐵上的那個男子用粗口來表達憤怒是不一樣的。那么他只是采取了錯誤的方式來引起我的注意,而他不知道這種方式是錯誤的,他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確的。
如果我只是單純地訓(xùn)斥或者懲罰他,當(dāng)下他可能暫時不敢有任何舉動,但是他不一定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許不久之后會變本加厲,也許會自暴自棄覺得自己就是個壞孩子所以不需要改正。所以,我決定的處理方式是和善且堅定地告訴他,他對我說粗口讓我的感受是怎樣的,我希望他怎樣和我相處。
3
第二天,我把他叫到辦公室,握著他的雙手非常認真地告訴他:“你昨天對我說粗口了,你這樣對我說話讓我覺得很受傷,也很生氣。如果你想找我聊天,應(yīng)該是敲門不是拍門,而且不能說粗口。如果你非常禮貌地來找我,我會非常歡迎和高興。”
我問他:“你知道敲門是怎樣的嗎?”他在我的辦公桌上示范敲門給我看。我表示:“是的,這就是敲門。敲門是禮貌的行為,拍門是不禮貌的行為。你以后能夠禮貌地敲門嗎?”他低著頭點頭?!拔蚁M憧粗艺f,這也是一種禮貌。”我再抓緊他的雙手。他抬起頭回答:“可以?!?/p>
“還有昨天你說的粗口,是非常不尊重別人、非常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會讓人特別生氣和難受,所以,我希望你不要再對人說粗口,你能夠做到嗎?”
“可以?!彼俅蔚椭^回答。我讓他看著我再回答了一次。得到他明確的回復(fù)以后我就讓他離開了。
4
這種處理方式立竿見影。當(dāng)天晚上他就來我宿舍找我聊天。他輕輕地敲門,還背書給我聽,同時在離開的時候?qū)ξ艺f謝謝和再見。我想這個效果就是非常明顯且正面的,這種方式不是通過訓(xùn)斥讓孩子感到害怕,也不會讓他產(chǎn)生報復(fù)的心理。他知道老師是關(guān)心他的,注意到他了,同時知道自己的方式是錯的,也知道正確的方式是怎樣的。
這是一種和善而堅定的管教方式,這也是簡 尼爾森在《正面管教》這本書當(dāng)中提出的管教的基本原則。和善是自己對孩子的態(tài)度要溫和,不是貶低和侮辱。堅定是自己對于錯誤的行為表示拒絕,不能接受他的行為。我遵循了這個原則,也體驗到了這種方式帶來的良好效果。
后來,跟他說再見以后不到十分鐘他又回來找我,他還是輕輕地敲了門。他堅持要把他喜歡的手表送給我。在我拒絕以后,他還是堅持要把手表送給我。于是我就跟他商量一下,我表示愿意保持保留他這個禮物一個晚上,明天還給他。他答應(yīng)了,非常開心地跑開。
雖然我不能保證他以后再也不會說粗口,但是只要他知道怎樣才是正確的方式,他說粗口的頻率至少會下降,而且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人造成傷害。
5
對待孩子的錯誤,我們確實可以用和善而堅定的方式代替有負面影響的訓(xùn)斥。我們對孩子友善,他同樣回報我們善意;我們對孩子嚴厲和訓(xùn)斥,他回報你的有可能是厭惡和拒絕,絕對不會有和善。在和善而堅定的前提下,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的步驟是:
第一,在自己和孩子冷靜以后處理問題。我們在沖動的情況下,更有可能說出過后就后悔的話或者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而且對雙方都造成傷害。
第二,了解孩子行為的背后目的。人的行為首先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所以孩子的不良行為的產(chǎn)生一般來說有四種:尋求過度關(guān)注(操縱別人)、尋求權(quán)力(自己主導(dǎo)或控制),報復(fù)(以牙還牙、變本加厲)、自暴自棄(拒絕任何人介入)。我們了解他們行為的原因之后,才能采用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一種對雙方都尊重的問題處理方式。
第三,讓孩子知道怎樣才是正確的滿足自己需求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什么影響之后,說出對他的行為的期望。特別是年紀越小的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一定要說具體,而不是籠統(tǒng)地說要有禮貌、聽話、乖巧之類的形容詞。如果是年紀較大的孩子,就可以向他提問,引導(dǎo)他自己思考應(yīng)該怎么做。
希望越來越多的父母和教育者能夠意識到單純的訓(xùn)斥和懲罰會帶來長期的負面效果,努力嘗試和善而堅定的正面管教方式,讓孩子們能夠在有自尊、感到自己有價值的前提下積極成長。
后記:
這兩天這個小男孩每天都來找我聊天,見到我很開心,還送零食給我吃。我表示因為咳嗽不能吃以后,他又跑到小店買了一瓶菊花茶給我。我沒有接受,給他解釋了生病的飲食需要以后,他也表示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