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詩人以其玫瑰般句子,點綴閃閃發亮的星星。星星晶亮,迷人眼。但只有當人的眼眸婉轉的瞬間,才進入人的心靈。
理論家以其如椽巨筆,編織著一張張大網。灰沉沉的大網,無甚風采,但總是將活生生的心靈縛住。
● 三類讀者對象
第一類讀者對象是經濟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他們是經濟學的行家里手。面前的本書,將為他們提出一種全新的、更合理的、更符合實際的經濟學體系。對于現代社會錯綜復雜的經濟活動,他們曾積多年時間反復鉆研與思考,但始終無法渡過某些迷津、撥開一些迷霧。依據這個體系,可以對經濟學的一些疑難問題,能邏輯一貫、首尾一致地予以理順、澄清。讀了本書后,期望他們有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心情。
第二類讀者對象是那些為了工作需要或事業需要,對經濟學曾經進行過一番學習或鉆研,然既不能在道理上理出個所以然,也無法“按圖索驥”地印證現實經濟運行,從而對經濟學感到乏味,索性扔掉書本的人。本書幫助他們從一個全新的理論高度對社會經濟運行現象作一透徹的分析,讓他們對經濟學有全新的了解,從而為自己的工作順利和事業成功提供指導。
第三類讀者對象是讀書“漫游”者。他們喜歡在書籍中進行思想遨游。本書為他們提供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饒有趣味的經濟理論,以期迸發他們的強烈求知欲,引發他們的強烈好奇心,使他們從原是“經濟學”原始森林中的一名“漫游”者,轉成對之孜孜不倦、專心不二的一名“狩獵”者,為經濟學的繼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換句大白話說,這本書對這一類的讀者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 作者的心情
鉆研經濟學的過程,完全可以喻之為在中華文明之母親河——長江中的一次追溯正源的探險。對以往經濟學理論的學習,好比肅立于長江出海口的崇明島上,觀看承載于滾滾江水之中的各種經濟學理論舟船。它們有的宏偉輝煌,氣勢磅礴;有的標新立異,獨領風騷;有的平淡無奇,無甚特色。然而有一樁卻是相同的,每只舟船上都帶有刻痕,那就是被明灘暗礁所碰、所擦、所擊、所撞后的標志。這意味著,每一種經濟學理論都有著它自身固有的局限,都還不能完美地解釋經濟現象的運行,都還不能在社會實踐的檢驗中游刃有余。
仔細地審視后的直覺是,這些經濟學理論的起源都不是正源,而是支流。于是,駕長舟、掛風帆、搖櫓槳、拉纖繩,鼓足勇氣、竭盡全力,溯流而上尋找正源。路途中,還可看到處處礁灘猙獰可怖,在滾滾江水中,赫然而立,周邊狼藉地漂滿著各種舟船的破板碎片。這都是那些不夠堅固的理論體系的殘骸。
正因為此,更堅定了正本清源的決心與信心。隨著探險的深入,江面越來越窄,水流越來越急。越是源頭所在,越是人跡罕至,鳥獸出沒,云山霧罩,山巒起伏,危崖聳立。自然已為探險者接近源頭設立了重重屏障。但是,是河流必定有著它的正源,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
一旦抉微發幽,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唐古拉山,終于發現了長江的源頭。“找到了江水正源了!”值此興奮激動之時,最渴望的就是盡可能快地讓人們分享探險成功的喜悅。作者在著寫本書的過程中,就有著這么一種欣喜情感摻雜其中,想盡早讓大家分享著這份欣喜。于是喜不自勝,駕舟順流而下。此時,環顧四面,風景如畫,眺望兩岸,百川歸流。往日熟研的種種經濟學理論,時不時從意想不到的角度給你一種獨特的美、強烈的震撼,使人不得不為經濟學前輩們的深邃目光與獨到分析而深深折服。同時,也有著一種行船于江心主航道上的慶幸感,曾經妨礙其他經濟理論順暢解說的淺灘暗礁,不再是阻礙,順著沉穩的河水,它們都自然而然地繞舟而過了。
● 目標——“下里巴人”
《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由于偶然的好運氣,截獲了寶窟的開門“咒語”。而作者在某種程度上也像阿里巴巴一樣,得到了窺視經濟運行的“秘鑰”。
讓“盡可能多”的人們“盡快”地知道“秘鑰”,順利打開經濟學“大門”,一窺社會經濟運行的奧秘,消除經濟危機帶給人們的痛苦,讓人們盡量享有現代生產力的快樂,這是作者的愿望和目的。
但是,如何達到“盡可能多”和“盡快”這兩個主觀目標呢?這曾使得作者頗費躊躇。
一種方法是,以較為復雜難懂的文筆和高深的數學集合論等作為分析論證的手段,撰寫字數少、質量高的論文,從而換得較快的速度,迅速搶占制高點,爭得優先權。隨之,本理論體系的解說和傳播,由教授專家而大學學府與研究所,由研究生而本科生,等而第下,最終到達一般的也是最需要的實用者的手中。這樣就經歷了一個由高深至普及的過程。如同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傳播那樣。
但是,這卻與作者所定的原則相悖。作者的本意是“盡可能多”地“盡快”,而不是“盡快”地“盡可能多”。在傳播速度與傳播面積兩難之間,作者選定以犧牲前者、讓位后者為努力目標。為之,筆者采用了另一種寫作方法:將讀者的層次定位于高中水平,以通俗易懂的文筆,采用大量的圖形分析方法,進行盡可能詳盡的描述與解釋,以便讀者容易理解,迅速掌握。而不是采取迅速搶占制高點,爭得優先權的通常做法。
這樣的做法是否能夠達到既多又快呢?這只能等待著今后的檢驗。作者當然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
● 航程預告
把學習經濟學的過程比作航程最恰當不過了。在開航前,我們先對航程進行一些預告。
首先告知的是遠航的起點——人類從中脫身的動物界。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對之歸納得入木三分。遠航的終點港,是人類目前生活的大千世界,也就是本書理論所要求解釋的事實。
位于起點與終點之間有相當長的一段航程,我們將潛入到沒有現象界和經濟事實可以支持的深海之中。在這一段時期,把舵的僅是“指南針”和“模板”。“指南針”是哲學中的認識論,“模板”是科學的方法論。因此,本書的最初篇幅,先闡述哲學的認識論與科學的方法論。
一駛出港灣,首先,我們就要仔細考察人類生存的特征——從自然界中獲得最多數量的凈負熵。其次,依次駛向各個島嶼,考察一個人的生存、兩個人的生存、多個人的生存的經濟運行。再者,在沒有貨幣的島嶼上進行考察,在有貨幣的島嶼進行考察。然后,輪船載著我們駛向現實的經濟生活之中,從微觀角度和宏觀角度、從實物角度和貨幣角度認真考察。最終,我們將駛達世界分工和貿易的終結大島。
馬上就要遠航去經濟學世界進行富含挑戰性的探險了。這種激動人心的經歷對于每個人的一生都僅一次。我衷心祝賀你:一帆風順且滿載而歸。
作者
2001年12月
作者電子郵箱:zhangming195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