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明假期的第一個早晨,在農(nóng)村老家居住的父母說要來城里玩,收拾行囊、等車、坐車,一番功夫折騰下來,大概下午四點可以到達市區(qū)車站。我當即興高采烈的表示,要在家做一頓豐盛的晚餐迎接他們。
電話里斗志昂揚夸下海口,放下電話卻有些懵懂的傻呆呆。自己做飯的技術(shù)實在不佳,簡單的炒個家常菜尚可以應(yīng)對,但做滿桌子的晚宴卻是萬萬不可能,遠遠超出我的能力范圍。
在城市里蟄居的年輕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每天急匆匆奔赴在彌漫著硝煙的職場,應(yīng)對著各類的領(lǐng)導(dǎo)壓榨剝削、同事勾心斗角以及客戶的刻意為難,下班回家?guī)缀跏抢鄣筋^昏腦脹筋疲力盡,若不是有萬般重要的理由,絕對再無情緒做什么精美的燭光晚餐。
所謂情調(diào)、情趣、情懷,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有錢有時間有儀式的奢侈之物。作為普通人,偶爾為之尚可,但不可能讓它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
在這個時代,年輕人早就被迫著學會了接受快餐和外賣。
02
我有一對堅守在農(nóng)村的留守父母,有一個不愿承認卻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村子里,像他們這樣的留守父母越來越多。
在非節(jié)日期間回村溜達一圈,你會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已經(jīng)很少有年輕人的影子。這些年輕人早已不愿像父輩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般的勞作,因為那不僅辛苦,而且賺不到錢。在老家,純粹的農(nóng)人每年的人均收入不足三千,而這個數(shù)字,年輕人在外打工一個月就可以輕松實現(xiàn)了。
但父母仍愿意留在農(nóng)村生活,做做農(nóng)活,種種菜,走親訪友趕集串巷,街坊鄰居都是幾十年的老朋友,彼此都是真心實意的相處。他們覺得在熟悉的環(huán)境才最自在,在城市高樓大廈里反而沒著沒落的心慌。
純粹的農(nóng)人一生無法割裂與土地的情分,土地是他們心安理得的生活根基。
父母年紀大了,身體情況都不是很好,尤其是老爸,由于之前突發(fā)過疾病,身體近幾年一直沒有完全恢復(fù),走路不是很靈活。
所以他們能來城里一趟相當難得,我非常珍惜和重視這次能略表孝心的機會。
03
信息年代,不會做飯也沒那么可怕。掏出手機立即下載幾個美食APP,迅速瀏覽分析各種菜系的難度系數(shù),結(jié)合老爸老媽的口味偏好,最終鎖定了幾個簡單易學的家常菜和重頭菜——番茄土豆燉牛腩。
時針指向上午九點鐘,距離下午四點有七個小時時間,我決定立刻準備。
拿出紙和筆,一一記下需要購買的各種食材和調(diào)料,然后整裝出發(fā)菜市場。一路走一路心里默默安排著全天的時間。十點半從菜市場回來,到家立刻開始做重頭菜的準備工作。
做番茄土豆燉牛腩,首先要用文火燉好一鍋松軟的牛肉,這大概需要兩個小時的時間(用高壓鍋的時間會少很多,但我平時不做飯,家里沒有準備高壓鍋),父母的牙齒松動,牛肉需要燉的時間更長一些。
放足花椒大料與料酒,一鍋上好的牛肉在灶上咕嘟咕嘟的冒著香氣,整個中午仿佛充滿了世間的煙火氣,聞著漸漸彌漫散開的溫香,讓我恍然覺得歡喜與安心。
午飯照例是叫的外賣,一個人吃飯是很簡單的,也沒有足夠的動力為自己做一頓豐盛晚餐。
其實每個人都應(yīng)該好好的愛自己,而所謂的愛自己就是好好吃飯。可道理誰都曉得,卻不是人人可以做到。
04
廚房對于女人來說,仿佛有股天生的魔力,盡管我很少做飯,但對廚房卻并不排斥,反而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甚至還有隱約的期待。
作為做飯界的小白,午飯之后的大部分時間,我都在為即將到來的晚餐做著準備。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笨鳥先飛才是硬道理。終于一切食材準備停當,牛肉也已經(jīng)燉好,時間已到了下午三點鐘。
解下圍裙,開車去車站,一路行車擁擠,放假期間的城市交通不會有任何驚喜,幸好能及時趕到車站,不曾讓舟車勞頓的老爸老媽再受等待之苦。
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中寶,在家從沒做過飯,唯一會做的就是泡面。因為全家是與外婆一起住,家里的一日三餐均是外婆和媽媽負責,她們有事便是爸爸負責,如果連爸爸也沒時間,做飯的任務(wù)就落在姐姐身上。
所以我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典型,長大后一個人住的時候,連最簡單的廚房常識——開火都不會,不知開關(guān)該往哪個方向擰,總是擔心開火的力道太大會引發(fā)煤灶爆炸,接近于廚房白癡。
但如今父母老了,而我已長大,長大就意味著,可以承擔起父母肩上的擔子——生活、掙錢養(yǎng)家,和做飯。
不知為何,內(nèi)心突然升騰一股驕傲的悲壯。
05
媽媽喜歡吃辣的,爸爸喜歡吃甜的,所以我的重頭菜選擇的是番茄土豆燉牛腩。番茄醬的甜,配上辣椒絲的辛,再加上牛肉的醇厚土豆的軟糯,用心熬制幾個小時,待端上桌來,是包裹著世間最溫情的暖。
其他的家常菜,是最平常的黃瓜拉皮、鯪魚油麥菜和西紅柿炒雞蛋,這都是菜譜上最簡單的。
雖然是最簡單,但吃到肚子里,卻是最舒服最熨帖。
“不錯,不錯,閨女終于會做飯了,自己不會餓著自己了。”老爸滿臉欣慰,沒有喝酒,卻紅光滿面。
是啊,每一只燕子都曾是躲在窩里嘰嘰喳喳等待著父母銜來食物才能活下去的雛兒,但每只雛鳥都會櫛風沐雨后悄然長大學會各種生存技能,待它們能自己覓食,便也是它們離巢之時了。
人和鳥又什么區(qū)別呢?我們都曾經(jīng)是只雛鳥,而今都遠離了兒時溫暖的巢穴,獨留父母寂寞的生活在不愿離去的地方,那個地方,是我們的故鄉(xiāng),但我們已然都回不去了。
每位子女都由父精母血結(jié)合而成,耗盡了父母畢生的疼愛和真情,而這鍋熱氣騰騰的番茄土豆燉牛腩,也并不是一道濃郁的重頭菜,而是我對他們的愛。盡管,這還遠遠不夠。
有很多兒女,一年中難得的回家時光,仍是躺在床上癡迷的玩手機,吝惜對父母的言語,更遑論為父母精心飯菜了。總以為來日方長,總以為分離遙遙不可期,但時光真的會為你等待嗎?
時光啊,拜托你,請你走的再慢一些吧,我希望今后,能有大把大把的機會,為我兩鬢斑白的父母,做更多更多好吃的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