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對《小鞋子》的感悟也戛然而止,今天想了想,選擇了最深的一處烙印,在這里分享。
? 實話說,這部電影酸甜參半,我們不時為小男孩毫不失真的動作大笑,那就是孩子有的童心,無論貧窮富有;但習慣了happy ending的我驚訝于結局,我以為男孩會誠實地說出來自己想要一雙鞋,然后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引起社會關注。后來,我倒是笑自己天真想象的套路式發展。
? 跳開貧窮,跳開種種心酸,我便會想到“隱忍”一詞。也正因此,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出生來講,男孩是家中長子,肩負重任,習慣了奔跑,才善于奔跑。他不能抱怨自己那雙鞋子有多舊,不能跟爸媽撒嬌,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不能想什么”;他因為等妹妹換鞋給自己,連續遲到被抓到,險遭輟學的時候,他從來沒有理由,沒有如我預料傾訴他的苦衷;他拒絕足球隊的邀請時,忍受小伙伴的誤解,獨處并不孤獨;以至于最后,做了一個不開心的winner。那么這樣的隱忍,在現在是不是提倡呢?
? 我的答案是,并不見得。我欣賞男孩的聰明,懂事,勤奮還有好多難能可貴的優點。但如果他能再勇敢的表達自己,爭取他所想要的,結局是會改變的。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說“懂事的孩子快樂嗎?”是啊,懂事的孩子到底快樂嗎?我瀏覽了很多回復,大多數的人都表達了自己否定甚至是后悔。當然,我并不支持與懂事相對立的無理取鬧、幼稚等,但懂事是懂得怎樣處理自己的欲望與別人矛盾,那時候我們并不是只能做出無條件退讓的決定,我們還可以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要么公平競爭,要么大方割舍。有時候啊,別人理所當然的習慣了你的隱忍,又或者是很多家長教育的“你是哥哥,要讓著弟弟”此類;和同齡人相處亦是如此,學會表達,也是適當的釋放、減壓方式。久而久之,我們也更容易與別人形成一種明朗舒適的相處方式,如果每一次矛盾都以你的退讓結束,你不會快樂,別人也并不覺得你懂事明理。
? 還記得去年看《爸爸去哪兒》,poppy 出現后,各大網游順其自然將她和多多比較,會發現很清楚的一點是,多多身上有著典型的中國傳統教育印記,“你是姐姐,要照顧弟弟妹妹”,所以當她看到貝兒抱走心愛的狗狗時,也沒有說什么,可是狗狗生病了,多多很難過,還是沒有要回狗狗,只是求助于爸爸。而poppy更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期的孩子里,她也是個姐姐,但她和別人想要同一樣東西時,會很明確的說自己想要,但不強求。我更注重的是表達這個過程,結果另當別論;當然此處也沒有要比較兩個孩子孰是孰非的意思,希望勿噴。(畢竟兩位小公舉真的越來越漂亮了,本人也是很稀飯滴)
? 好像扯得有點遠,總之,想要一雙鞋子,那就大方勇敢去爭取,何況你比別人多一分機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