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在早晨,她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著一只襪子,身高四尺十寸。
穿上寬松褲時,她是洛拉。
在學校里她是多麗。
正式簽名時她是多洛雷斯。
可在我的懷里,她永遠是洛麗塔。】
這是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創(chuàng)作的著名長篇小說《洛麗塔》的開場。他以第一人稱的講述模式,講述了欲望如何毀滅人的故事。
01.
男主人公亨伯特是一個患有戀童癖的中年男子,他無可救藥的迷戀上了女房東14歲的女兒洛麗塔,為了接近她,他娶了女房東,成了洛麗塔的繼父。女房東因車禍去世,亨伯特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洛麗塔的監(jiān)護人,他同洛麗塔之間發(fā)生了亂倫般的情感糾紛。最終亨伯特因為嫉妒開槍射殺了拐走洛麗塔的男人,被判死刑。
這本小說后來被翻拍成了電影,總共被翻拍了兩次。大家熟悉的應該是第二次。它的中文翻譯名叫做《一枝梨花壓海棠》。
在這本書里,亨伯特給他喜歡的“洛麗塔”們下了定義,那些年齡在9到14歲的小妖精。這是1955年出版的小說,在那之后洛麗塔這個詞就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用在一系列針對于兒童性犯罪的事件中。
02.
最近的新聞再度將針對兒童的性犯罪事件推到公眾的眼前。我們忽然發(fā)現,原來此類事件是如此平凡的在發(fā)生著。
根據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專項基金發(fā)布的數據,2016年全年,僅僅媒體公開報道的性侵兒童案例,就有433起,平均每年曝光1.21起。最高人民法院的數據顯示,2013年—2016年的4年間,全國法院審結的性侵兒童案件量達到了10782起。而未成年性侵案件的隱藏比例是多少呢,大概是1:7,這表示有7起案件才有1起進入司法程序,被記錄在案。而在此類事件中,有70%以上都是熟人作案,這些人的身份包括:繼父,養(yǎng)父,其他家庭成員,雇主,老板,培訓學校的老師,公立學校的老師等等。
而在我國對于此類事件的量刑一般是這樣的,在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均有關于猥褻未成年人的處罰規(guī)定。《治安管理處罰法》規(guī)定“猥褻不滿14周歲的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刑法》則規(guī)定,猥褻兒童的一般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和刑拘,聚眾或者在公眾場合當眾犯罪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治安處罰和刑事處罰的界限在哪里,目前法律并沒有明確的區(qū)分。
03.
韓國電影《熔爐》《素媛》都是講述此類主題最為出類拔萃的電影。
《熔爐》聚焦《熔爐法》誕生的真實事件,聚焦公立學校老師集體性侵犯殘障兒童案件,這個案件的現實遠比電影慘烈,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沒有得到公平的裁決。
《素媛》則聚焦兒童遭受性侵害之后的心理重建。《素媛》相對來說是比《熔爐》要溫暖一些的電影。
這兩部電影雖然關注的點有所不同,但最終的走向都落在極其不健全的法案上。怎樣來定性對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對象,怎樣來取證,怎樣來量刑。
04.
在我的記憶里,曾經也有許多人向我透露過他們小時候關于此類事件可怖的回憶。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在一次聊天里提及了她初中時的記憶。她就讀的是一所公立中學,他們的男性數學老師在課堂上堂而皇之的邊上課邊猥褻女同學。她說,班里所有的女同學都沒有逃脫過。這直接導致了她對數學的厭惡。還有一位女性朋友曾經遭遇過她哥哥同學的猥褻,那時候她大概只有六七歲的年紀。哥哥的同學以哄她睡覺為由,對她進行了猥褻。這樣的猥褻長達好幾年,直到她終于明白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才學會了拒絕。
在所有的性犯罪里,未成年人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其實是微乎其微的。性教育匱乏的中國兒童,大多對于這件事保持著懵懂無知的狀態(tài),而即使是有知識的未成年人在遭受到成年人的性侵害時,自己的力量也是極為薄弱的。
我可以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在初一的時候實現了自己的第一次獨自出游的計劃,我獨自乘坐六七個小時的車前去另一個城市看望我的堂姐。上車之后坐在我旁邊的中年男子對我進行了猥褻。在遭受猥褻的過程里,你的心路歷程一般是這樣的,起初會以為是自己多疑,繼而會覺得害怕,再然后是憤怒。而對于當年的我來說,我并沒有叫囂的勇氣,我太害怕了,能夠做的最多的就是躲閃。那個男人在中途下了車,下車時依舊試圖拽我一并下去,我們扯拽了一會兒,直到司機師傅催促到站的旅客下車,他才離開。我逃過了一劫。我認為這是不幸運里的大幸運。
當年的我是一個特別怕給別人添麻煩的孩子,甚至有些過于內向了。我認為同樣遭遇此類事件的未成年人可以做的會比當年的我要多得多。你可以求助周圍的一切人,他們一定會盡可能的幫助你。你要喊出聲來。
在那次事件之后,我成為了特別警覺的人。前段時間坐了一趟特別擁擠的公交,坐在旁邊的男人手腳十分的不規(guī)矩。我目不轉睛的看著他,大約盯了一分鐘。這個男人默默的起了身,從座位上離開站在了遠處。接著我也跟著站了起來,我來到他的身邊繼續(xù)看著他。眼神至多也就算得上冷峻。于是這個男人在公交車停下的一瞬間飛身跑了下去。看著他落荒而逃的背影,我禁不住想,如果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洛麗塔都能好好的長大,他們就會發(fā)現,無所畏懼的勇敢也會一并跟著長起來。
05.
很多人后來都用《洛麗塔》這本小說來攻擊納博科夫,他們叫他性變態(tài),他們覺得他的小說美化了戀童癖。但實際上是什么樣子呢,實際上納博科夫是以一個公允悲憤的態(tài)度在完成這部作品,是他的這部小說讓“戀童癖”這個隱秘的群體暴露在光線里。是他描寫的這個有些叛逆不諳世事的“洛麗塔”讓人們警覺,對于孩子的性教育有多么的刻不容緩。
與其讓他們將好奇和神秘加注到性上,不如選擇正確的引導和解讀。什么是傷害,什么是危險,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傷害度最小的求援。
童話故事里也講殘酷的死亡,毒蘋果,壞女巫,噴火的長龍,為什么呢?因為要讓孩子們在天真里也保持警醒。而世界往往比故事要荒唐和殘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