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考的新聞啊好像格外的多,有這個一個小區里頭,南方的啊,有這個小池塘,有青蛙,為了不影響他們的孩子睡覺,就把這個一池塘的青蛙全部大屠殺,全部給弄死了;還有家長自發組織起來在一個路邊不準任何車輛經過,包括自行車;還有母親送孩子到考場的時候,遲到了兩分鐘,小孩不讓進去了,母親就跪在那兒在磕啊在拜,還是不讓進去……這種新聞我是看了以后,突然就覺得這個高考,確實太變態了,但這種變態啊是我們站在局外人講的。
現在交學費,最要命的是畢業以后現在六百萬、七百萬……每年,大學生畢業以后找工作競爭極其激烈。今年的新聞是大學生的預期工資比去年下降了一千塊錢,很奇怪啊,通貨膨脹啊各種各樣的因素吧,他的預期不漲反降,就是因為這個競爭太激烈了。我就很奇怪的是現在上大學,為什么大家對這個還是那么看重?非常非常的看重。
還有一個背景是,有許多的人已經在高中的人都已經都分到國外去讀國外的本科了。還有一些人在高考的時候都考到國外的大學去了,就現在升學率已經很高了。但是出現這樣的場面,我覺得確實是一個有點不可思議。
為什么現在的高考這個情況越發的讓我們感覺到有點荒誕了呢?
是什么原因令中國的高考眾生相越來越荒誕?
在升學率越來越高的今天,家長們為什么反而越來越重視高考?
為什么說那些把教育當成消費而不是投資的家長,往往會忽視教育的本質?
人與人之間的競爭為什么往往不是知識和意識層面的競爭,而是潛意識層面的競爭?
招生的學校也越來越多了,升學率也高了,就是讀大學的收益也在降低了,成本又在增加了,為什么還那么緊張?
現在是不上大學意味著什么?就是從反相來看,過去上大學你考慮的是能給你帶來多少收益,現在人們考慮的是你不上大學,不上好的大學意味著你會受到多少損失,是這樣一個狀況。
現在其實有很多的機構啊,不管是公司啊還是一些政府部門就不用說了,公務員這個考試啊,實際上是對于這個文憑,尤其是對于名牌大學的這個文憑還是非常看重的。你私下里問他,他不一定看重。但是,他就招這么多人。你說一個報業集團,他就是劃定幾所大學。別的你進去就很難了。你沒有它,你能會是很大的一個缺限,這個事情激勵就變成了由欲望激勵變成恐懼激勵了,以前是誘惑,現在是恐懼。這就是說導致一個人的行為的就只有二個動因嘛。一個是欲望,一個是恐懼,但是呢,從恐懼的角度上帶來的是更爆炸性的。更剛需的。
我們以前講的教育啊,對家長來說,在很多時候他不是一種投資,而是一種消費,怎么講呢?就是說,我讓孩子上什么學校?在更多的意義上它是一種消費,這種消費的心態作怪它會導致很多的誤區。就是帶著一個上了北大的兒子就跟開了一個奔馳寶馬出去是一樣的。那是一樣的,心態是一樣的。
包括一些教育程度也很高的一些家長,有時候就避免不了這種消費的心態。一個所謂的二流學校的一流專業和一流學校的二流專業之間選擇的話,很多人都還是愿意去選一流大學的二流專業?
實際上,我們很多的小孩子的高考行為其實已經空心化了,去意義話了,是吧跟這個孩子高考是沒有關系的,基本上變成了父母的戰爭。所以,你會發現說高考的過程當中,出現變態事情的都是父母的那種……
我還看到一篇文章嘛,說有一女的帶著她小孩在電梯里面去參加高考,結果呢就有一個他們樓里面的人呢,把一個自行車也推進來了,可能呢,就影響了一下電梯的這個運行的時間。這個婦女可能還是一個知識分子,就惡狠狠的看著她那個推著自行車的鄰居,一直壓抑著怒火,最后在出來的時候,指著那個人說,如果我兒子今天因為這個事情學習不好的話我跟你拼命!
我看到這篇文章的作者就說,她全然忘記了她這樣的一種神態會給她的孩子留下一個什么樣的心理印象。家長已經忘記了讓孩子接受大學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是為了讓他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忘記這一點,她完全變成了是一個以此為目的的一種變態行為。
我們叫異化,這個消費里頭它首先是要看品牌溢價嘛。品牌就是說讓你忽略它的實質,或者說對它的實質不太在乎了。但是呢,當你把上大學當成一種消費的時候,你忘記了教育的本質是什么?而且呢也不去想想到底什么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我們都是這樣一個思維嘛,受到好的教育將來就能夠獲得能力、資源。然后在整個社會上就會有競爭力,你就能夠出人投地,進入另外一個圈子,另外一個階層。當然人往高處走嘛,這很自然的。
但是,人與人的競爭很多時候它不是意識層面的競爭,不是知識層面的競爭,而是潛意識層面的競爭,是一種不可測量的知識的競爭。
怎么講呢?其實很顯然,我們上過大學就知道好不容易都進了同一個班了,人還是形形色色的。最后畢業五年、十年尤其是二十年以后,這個差別之大完全超乎你的想象,這里頭這種競爭根本不是什么知識層面的競爭,它其實是潛意識的這種競爭。包括一些性格啊,情緒的管理啊,往往是不可測量的知識之間的競爭。
在諸多的這些不可測量的知識里面呢,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你是否擁有一顆隨喜贊嘆的心。我以前呢很仇恨那些在單位拍馬屁的人,我認為他們太惡劣了,什么都不干啊,最后混的還不錯。后來我終于想明白了一件事情,他其實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就是讓這個組織啊,是比較愉快的,起碼讓領導是比較愉快的。你衡量一個人拍馬屁不拍馬屁,你就看他對上對下是不是一樣的態度。如果這個人是隨喜贊嘆,他對領導是這樣,對下屬這樣,對同級也是這樣的,這是一個很好的人啊!對人都是一種欣賞型探尋,而不是一種質疑性的、否定性的這樣一種態度。
什么是隨喜贊嘆?
一個人的人格競爭力為什么尤其重要?
為什么說上好的大學不一定可以獲得好的知識和素養?
哈佛大學最優秀的學生都是沒有畢業的學生,這能說明哪些問題?
為什么說大學和人才兩者之間是一個同步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
能力和技能不是最終決定二個人高下的指標,而是一些潛意識。其中的一項就是你是否具有某種的隨喜贊嘆的能力。沒有分別心的,如果你只是對老板隨喜贊嘆,那是有分別心。如果你沒有分別心,對誰都隨喜贊嘆,看見一棵樹,也覺得這棵樹很好,是吧?看見一個女孩,也覺得這個女孩很好,那么這種人呢其實應該具有人格競爭力的。
任何一個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不教這些東西的。就二個層面,第一個現在父母呢,把孩子上大學當成是一種消費,就是一種品牌性的,跟買個車,買一套某個地段的某個小區的房,那種心態給孩子去擇校,這是一個誤區。還有一個誤區呢就是,我們希望從好的大學就能夠學到好的知識。
現在的教育質量確實是有問題啊,這些老師的知識盈余沒有了,這個老師過去的專業是國民經濟計劃管理,搖身一變,就會變成一個商學院的一個什么--戰略管理教授。這種事情太多了嘛。過去呢,我們很多的老師啊,他是教你這個課,但是他實際上是不能窮盡他的知識的啊。他能給你多方面這種影響啊。你都不知道他是來教什么的,是吧?現在不行了,現在是大家是本身的這個知識含量已經不足的情況下……
在知識的格式化的同時,教授也在格式化。
各種專業隨便設置。大學為了追求這個所謂就業率嘛,就設各種各樣的稀奇古怪的專業,好多專業在我看來都是胡鬧的。還有一些專業呢,就是表面上好像很有實用性的,實際上一丁點實用性都沒有的。
我看到一條新聞啊,好像是海南省的一個女孩不知是狀元,反正是名列前茅的,是學理科的,但是她現在就是想上什么呢?想上大學的新聞系。說立志于將來做新聞事業。我要是有她的聯系方式,我真想給她打個電話,叫她千萬別,你知道嗎?如果你真的想成為一個好的記者的時候,現在大學的新聞系……這有點大不敬啊,完全不具備讓你成為一個好的新聞工作者的教學能力。
你可以去做個調查,我們是做這一行的嘛,可以做調查。有多少在新聞媒體這個行業里頭學新聞的人?占多大的比例?這里頭做得出類拔萃的有多少是從新聞系畢業的?這個就是一個常識問題嘛,已經是,是吧?愛默生說了,一個好的牧師就得不是牧師啊,其實有時候一個好的記者,他的知識結構,首先不是學記者的。
如果用《新周刊》的排名,最值錢的主持人,中國,前十個就沒有幾個是專門學主持人出身的。這個是很客觀的一個事實嘛。
我們周圍都不用調查了,就扳著手指頭,我們這一行的有幾個是學新聞專業的?這不是說攻擊大學里頭的新聞系,事實上這是普遍現象。
我們過度的放大了對高考的重要性的認知。如果說這個事情在20年、30年之前,它的確你考了某一個學校、某一個專業就可以改變你的人生,令到你可以走向一條這樣的道路的話,我可以跟大家分享,就是在今天當今的中國,包括在當今的世界,這種的影響力可以說是越來越小了。
好像一個記者,采訪哈佛大學的那個教授叫什么,就是曾經是美國的財政部長,后來在哈佛大學當校長嘛。那個記者就問他,哈佛大學總是在標榜自己,怎么好怎么好,可是哈佛大學最優秀的人都是沒畢業的。這個問題很毒的,是吧?這個校長還很機智啊,他沒有正面的去反駁,顯然他是受過專門的新聞發言人的訓練的啊。他說:其實這完全可以理解,我們哈佛大學崇尚的就是創新,就是要打破常規去思考,而不是去培養各個領域里頭的工匠而已。退學的這些人是因為他們在打破常規這個上頭做的更極致了,所以呢他們做的更好。
這就經常說的,說某個大學就經常來標榜:自己來培養了多少人。其實它就是往里過一下么,在很多時候。不能算,你辦了一個旅館,誰誰誰睡過……哎呀,我這個旅館就造就了多少……除非是他的父母在這睡過,還差不多……
有時候它是一個同步關系,不是個因果關系嘛,是吧?雄雞一唱天下白,它是個同步關系嘛,天不是你叫亮的。本身你通過高考這個選拔的環節,當然也會把一些只會考試的人選進來,也不排除有些人啊,他是很善于跟環境打交道,他知道這個社會是要這樣的規則,我盡管不認可,但是我也不會在這個事情上輸掉,我就進來了,但是呢,他上來以后他該干什么就干什么,這樣的人是很優秀的嘛。
所以呢中學呢就會把有多少人考上大學打一個大橫幅,這樣呢它這個中學的門檻就會更高一點。有個報導說:清華大學培養了多少多少個億萬富翁。這個說法我第一奇怪的是,大學是培養億萬富翁的地方嗎?它不排斥成為億萬富翁,但是當你把這個東西作為一個標準的時候,其他大學,我從來沒聽說過。包括哈佛大學,也沒聽說過,說它培養多少億萬富翁,它的的確確有比爾蓋茨這樣的人,是吧?但是它不會去這么去標榜。還有一個,我仔細地看了一下,它把那些上EMBA的人都算上了。
我們從高考這個事情,就有幾個判斷:
第一呢,就是現在其實考大學或者考某一間大學投資回報率已經不如以前那么高了;
第二,之所以現在還有那么多的家長的那么多變態的行為,不排除是家長個人的一種消費心態、奢侈品的標榜和攀比心態導致作祟;當然這是部分啊,不是所有家長。
第三呢就是其實在不拼爹不平干爹的情況下,令到一個人脫穎而出的根本和他的知識沒有絕大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跟他的情商和潛知識、潛意識有關。
講到高考,由高考就引申出來,似乎呢讀哪一家學校那個專業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同樣一個大學同樣一個班級出來的人,千差萬別,是吧?那差別在哪里呢?差別反而是一種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沒有分別心的隨喜贊嘆。
舉極端的例子啊,就比如說,馬云在電梯里頭聽見別人在說來應聘的,就是這個說他是斯坦福,那個說是耶魯啊什么,那些人又不認識他,就在那得意洋洋的互相在拼這個牌子,然后就去到人力資源部那一層就去應聘去了,旁邊認識他的人就看了他一眼,他的朋友,然后他又有點尷尬,又有點得意的說:我認為,杭州師院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學校,那個好像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啊。
李彥宏是北大畢業的,但是他那個專業應該算是北大很不好的專業,在現在來說比較冷門的一個專業,圖書館系科技情報專業,當年,你可以想象就李彥宏剛進去的時候,我們可以猜想他肯定是又喜又悲,喜得是……做檢索嘛,一堆書如果是沒有編目的話,不能很快的準確找到每一本書的話,那它就是個舊書倉庫嘛,所以這個編目很重要。這個搜索的方法很重要,哪怕那個時候不是電子的,誒,一下子偏偏把他引到那條路上去了。所以這個有時候萬一你上了一個不好的專業,說不定福兮禍之所伏,真是很難說的,你想想當時上了圖書管理系的李彥宏面對那個上那些特別熱門的,尤其是計算機專業的那些人,可能還是心理頭有一些暗淡的,但是可惜啊。
這個人生的專業是怎么樣做呢?很多時候啊,真的超越我們的父母和我們的看法。我們的父母對一個專業的看法,其實過去幾年的看法,我們對于一個專業的看法就是幾個名字而已,我們讀大學的時候,國際金融,聽起來好像很好,其實根本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國際貿易。
很多時候父母在高考擇校這一事情上扮演的角色是過于重了。其實很多時候是代替孩子在做選擇,我覺得從農村來的人,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父母完全不管,他根本不知道北大跟復旦跟那個大學有什么差別,他們聽都沒有聽說過,反正只要是大學就差不多。不知道廣播學院和廣播電視大學有什么區別。第二呢專業他更不知道,我們報的時候,他隨便讓你報,是吧?現在反而是這種控制的心態特別不好。因為我們能掌控的東西其實很少,我們知道的東西其實非常少的。你在孩子這種關鍵時候,你起到的關鍵作用不一定是積極的。有可能完全是負面的,但話又說回來,其實說白了,高考這件事情其實是當時看事大如天,過后想細枝末節,真的。就有一回我們幾個朋友碰到一起了,一說起來是同一屆。結果呢,有的是上了復旦啊,有的是上了北大啊,有的上人大。后來一想,不管是上哪個,只不過是早認識幾年和晚認識幾年的問題。
混的也差不多,其實這個差別不是那么大,過后想都是細枝末節的事情。
實際上有沒有考上哪個大學,甚至有沒有做什么工作,跳了哪個幾個公司,都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開始,如果你幸運,就能找到一個你的方向,然后呢堅持持之以恒地走。只要你在過去的十年、二十年里面,在中國這個經濟騰飛的這個過去機會好的時候……
在什么年代,對,只要你趕到好的時代,然后呢在一個領域里面專注地做,認認真真地做。你做什么事情,都不會太差。所以你在哪個年代出生,比選什么學校要重要很多很多。
但是這個時間不可選擇。當大的決定不了的時候,我們常常在一些小的事情上過多地用心、用力呀,我們有時候選擇跟誰一輩子在一起這件事情上非常地草率。去那個菜市場是買這個小販的蘿卜還是買那個小販的白菜,思量半天,有時候。
中國人有估計70%的人就是當年單位說要最后一批分房,如果不是結婚的話,你就沒有了。很多人就草率地在一起結了婚。還有就是比如在一起買了房,兩個人一起供房子。然后雙方父母說,你要結婚,我給你買套房子。然后呢這些人就為了一套房子就結婚了。
很多人就為了房子趕緊把婚結了。你說有多可笑的事情,多可笑。你說,結婚是多重要的事情,你把你未來的人生的一半資產,就是生命資產呢,拿去做置換,換股。
其實我們在很多中、小事情上其實很草率。然后很不重要的事情上,比如高考這件事情上,很慎重。什么叫很重要的事情?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讓一個小孩子擁有一顆隨喜贊嘆的心,這個叫重要的事情。我們以前說過一個幸福開關、一個幸福閥門。
上大學究竟有多重要?
不可測量,不能馬上兌現的個人素質為什么往往被我們所忽視?
為什么說決定你未來人生的關鍵往往不是你擁有多少知識?
決策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說感知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花在高考這樣的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太多精力了。
這個點是這個商品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當某些東西不可測量的時候,不可以馬上兌現的時候,這個東西就是沒價值的。比如說三歲的兩個孩子,一個孩子呢非常的懂禮貌,那么小就非常懂得心疼父母啊什么,就孔融讓梨那樣的吧,是吧?另外一個呢是能夠背好多單詞,唐詩也背不少。往往第二個孩子要比第一個孩子贏得的贊嘆要多得多。因為他的東西是可以測量的,看得見的。另外那個孩子呢,看不見,也不知道那個東西有什么用?其實我們在以后的人生當中,競爭的往往不是那個東西。唐詩、宋詞早就忘了,但是從小形成的那個決定你行為的85%的那個因素,就是你的潛意識、你的情商等等。這些學校里頭不考的那些東西,恰恰是你的競爭力之所在。
最近我在看那個《社會動物》這本書啊,這里頭他就提到了一種……現在一種新的研究成果。就關于決策是如何形成的?決策,過去的理論是這樣的,首先感知一個狀況;第二,對這個狀況進行判斷,用各種各樣的知識對各種各樣的信息進行判斷;最后,形成一個結論以后,按照這個判斷結論和想到的解決方案去執行,這就是意志力。前面是感知力,第二是判斷力,第三是執行力,或者叫意志力。這三個東西啊,過去的心理學,包括我們的常識也都是這樣的,認為感知是最不重要的,誰都會感知啊,這個狀態好,誰都知道好,這個狀態壞,誰都知道壞。區別就在于判斷,你能不能夠用你的富有專業性的這種知識,對它進行加工啊,那個條分縷析,五力模型,波士頓矩陣等等。用這些所謂課堂上學到的這些東西呢,來對它進行判斷。最后呢,一個意志力,意志力呢學校不太管這個東西。你發現就我們現在這種教育里頭,尤其是中國的教育里頭,它對第一個和第三個都是不太注意的,只考什么啊?只考所謂的判斷力。這個判斷力是什么呢?它也不在乎你能否形成正確的判斷,而是把好多知識,新的舊的、有用的沒用的就灌輸給你。以為有了這個東西,只要判斷不出錯,問題都不大,因為感知力是不需要教的,意志力呢,個人的意志力不同,那隨他去了。現在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你知道這三個里頭哪個最重要嗎?
感知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一個狀況出現的時候,不同的人對它的感知是很不一樣。現在就越來越強調感知力是這里頭最重要的東西;
第二重要的是意志力。判斷力往往反而是不重要的。就像說我們老講的這個例子,就說這兩個人去非洲某地去賣鞋去啊,最后去了以后那個地方人不穿鞋嘛。這樣同樣一個事件,兩個人的感知是不一樣的嘛,一個人是看到完全沒有市場,一個人看到是這個巨大的市場嘛。還有呢就是說對人對事的這個感知啊,如隨喜贊嘆。
這個隨喜贊嘆就是對他一個正面的這樣一種判斷,這往往是比你后面的專業知識要重要得多。比如說啊,就這個例子,當這個人一下子覺得這不是個市場,因為這兒的人不穿鞋啊,他很沮喪;另外一個人,一看,這兒不穿鞋,那是個潛在的市場,如果能讓他們穿上鞋的話,我開辟了一個巨大的市場。這兩個感知不一樣,就是你的一個決策錯和對,其實是贏在起點,或者說輸在了起點。就那個感知不一樣。
在學校里頭,因為考試那個東西,它肯定不考感知力嘛,它考的就是那個加減乘除嘛,就是那些所謂的專業的東西。如果你前一個階段錯了,后面的再學再多的東西都只會讓你錯上加錯,更錯!佛教講的八正道第一個就叫正見。就是你看到的和你的意識的習慣,這個非常重要,如果你形成了這種負面的否定性的,消極性的這種感知習慣的話,就會形成你的巨大的負資產。這個我們幼兒園、小學、大學都不教這些東西,而這個東西將會對你的今后的幸福和成功是比較有決定性影響的。
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以至于在重要的事情上從來沒有想過。
什么是隱性教育?
為什么說隱性教育對人影響遠遠大于顯性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為什么說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自我形象的建立非常重要?
什么是自驅心理?
自驅心理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
在中國也好,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啊是常態。決定你真正做什么的,其實是你的骨子里頭那種性情。它有一種冥冥當中像牽引你的那種力量一樣。其實就是你的潛意識,你的情商的高低。說到這里頭,涉及到另外一個概念了,是顯性的教育和隱性的教育。本身隱性教育對人的這個影響,要遠遠大于顯性教育。
顯性教育啊,更像培訓。隱性教育呢更像我所理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一種引導和影響嘛。
這個影響是有很多啦,包括激勵,是吧?包括以身作則的引導,現在這個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的成長過程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個人他自我形象的建立非常重要。就是說,他認定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就是說你今天把他逼到這條路上了。誒,走著走著他又回到他自己所設定的那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這里頭還有一種心理叫自居心理。
什么叫自居心理呢?就是說,你自己從小啊你會想象各種各樣的形象,就是你自己會是一個劫富濟貧的啊,做一個大俠也好,做一個考古學家也好,還是做一個偵探也好,漸漸漸漸……時間長了以后所有的注意力都會往這個上頭在集中。這樣就無形當中是一種引導,后來也沒有做考古學家,但是,你發現你的思維方式和方式往往都受這個東西的影響,而且這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往往就決定了你最終從事什么樣的事業。
有個著名的實驗,就是一群啊數學很好的學生,為了激發他們進一步把數學學好的這種動機,就給他們看了一份一個著名數學家簡短的傳記。但是他做了二個分組。一個分組呢看到的傳記呢是完全客觀的,還有一組傳記呢,它就是改了一個東西,就是每一個人看到的這份簡歷只有一個不同,就是這個數學家的出生在幾月幾日是不一樣的,就是跟看到的那個人是一模一樣的。后來經過了一段時間以后發現,第二組里頭啊數學成績明顯提高的占百分之六十六。
你有一個正向的這個期待和暗示對成績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組的每一個人看到這個簡歷的時候,心中都會涌起一種竊喜。哦,原來我跟他是在同一天出生的。這個暗示其實是很強大的。這也是一種教育,就是我們在學校教育里頭啊不提供這樣的教育。目前學校主要是在提供所謂的知識,就是提高所謂的判斷力那些專業知識,而對他的感知力的訓練不夠,對他的這種內在動機的這種激勵,暗中不知不覺在潛意識當中影響他的這一種手段是很少有的。
在企業當中,最困難的是管理好上司。而我發現有一種人,他真的能夠得到不同的上司的喜愛。原因就在于他總是在暗示,暗示他對他的上司來說是個貴人。他會很成功的總是在他的上司面前暗示,或者說經過洗腦,讓他的上司相信,他,是他上司的貴人。一般老板們都相信嘛,人生啊要成功,要高人指點,要貴人相助,要小人監督。這種人呢,如果他真的要達到他的目的,他是暗示而不是明示。他就通過各種各樣的場景在這種不經意之間向他的上司傳導這種信息。因為,這個結論是上司自己得出來的,而不是別人告訴他的,所以他就會堅信這個判斷。其實在小孩的教育里頭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讓他去自學,讓他有那種自學的動機,讓他去不是要我去學習,是我要學習,達到那樣一種狀態。我們現在的教育里頭都是要我學習,而不是我要學習。而我要學習就是說,要讓他去扮演某種角色。讓他自己啊,讓他陷入到某種類似于真實的謊言,讓他被這種真實的謊言所牽引,當然這個謊言是無害的,甚至是有益的啦,去引導他最后把他內在的那種潛能一點一點地調動起來。
考大學固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呢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你認真觀察周遭的人的話,你會發現是他們的性格,而不是他們考上那個大學決定了他們人生的軌跡。
或者說是他們的潛意識當中被種下的某些種子是決定他最后的命運的最根本的東西遠比考上哪個大學要重要的多。許多本科考的很一般,考了一個很普通的大學的人,后來呢因為他的性格,他成為一個很成功的企業家,這個事情比比皆是。所以千萬不要認為本科怎么樣。
前些年不聽說北大中文系的一個學生,一個高材生啊,后來畢業以后七混八混混到去賣豬肉嗎?當時是一條大新聞啊,就北大畢業去賣豬肉。真的是,他就在那兒切肉賣嘛。多少人就覺得,唉喲,這……這給大家的沖擊非常大。北大畢業去賣豬肉,其實這也很正常。我們常常把某個階段性的東西啊當成是最后的東西。后來你才發現,其實幾乎所有東西都是階段性的,就這一個同學啊……叫陸步軒的這個同學啊后來去賣豬肉,就輿論嘩然,人家好好地賣豬肉,你知道人家現在生意做的很大的。連鎖肉店,現在你發現中國的一些從華爾街回來的人也開始投這個養豬事業還不見得能做得有那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