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一早,升完國旗以后,人群逐漸散去。一名90多歲的老大爺,拄著雙拐,由一位近60歲的老漢攙扶著,步履蹣跚地走進伊寧市巴彥岱鎮三段村村委會辦公室,執意要把一面繡有“一心為民 心系百姓”的錦旗,送給工作隊。
煤礦結緣
原來,老大爺名叫阿合毛力拉·色提瓦力迪,維吾爾族,1919年出生,今年98歲了。陪同他的老漢小他整整40歲,名叫義斯哈,回族。
1980年,互不熟識的兩人一同進入三段村煤礦工作,阿合毛力拉有文化,擔任技術員,義斯哈則拉煤運煤下苦力,拉一噸煤可以掙3毛錢。有一次,一伙歹徒到煤礦搶劫,年輕氣盛的義斯哈極力反抗,激怒了歹徒,鋒利的刀子差點捅到身上,阿合毛力拉見狀,挺身而出保護了義斯哈,從此兩人建立了兄弟般的情誼。
情比金堅
患難見真情。
1987年,一輛運煤車意外翻車,整車的煤塊傾倒下來,結結實實地壓倒了6名工人,阿合毛力拉在解救6名工人的時候,不慎也被煤塊壓倒,砸壞了雙腿,無法行動,需要別人照顧。
當時阿合毛力拉身邊沒有家人和親朋好友可以照料他。于是單身的義斯哈義無反顧地將阿合毛力拉接到自己租住的小房子里,悉心照料。一人和面,一人切菜,一人劈柴,一人燒火做飯。
當時義斯哈在打煤塊, 1000個煤塊可以掙8塊錢。義斯哈不知疲倦地干,一天可以打七八百個,掙的錢就是兩人的生活來源。
阿合毛力拉一住,就是三年。煤塊一打,也是三年。
父子兄弟
后來,阿合毛力拉腿傷恢復,搬回自己家,兩人各自經營生活。近幾年,政府照顧阿合毛力拉老人,讓他在伊寧市民生小區住上了樓房。義斯哈也從煤礦出來,幾經波折卻一直單身,靠在英也爾鄉、巴彥岱鎮巴扎販賣鞋襪、衣帽等謀生,平均每天賺取四五十元的生活費。政府幫助他解決每年房屋租金以及煤炭、米面等生活用品。
日子在變,生活在變,但兩人的情誼始終如一。2016年冬天,義斯哈患嚴重感冒,躺在床上起不來,身邊也沒人照顧他。97歲的阿合毛力拉冒著風雪,乘坐101路公交車趕到義斯哈的房子,照料他的生活起居。“我們啊,既是兄弟,又像父子”,阿合毛力拉說。
“我們三段村一直就有民族團結的好傳統,現在我們百姓的好日子都是黨給的,我們也要感謝黨、感謝國家,爭當民族團結的帶頭人。”
作者:景如軍,伊寧市司法局駐三段村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