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自媒體時代,新聞熱點來得快去得也快,僅過半月,月初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保定蠡縣落井男孩救援”事件已隨著救援工作結束而逐漸降溫,只有零星的善后報道偶爾出現。這對于追求眼球效應的媒體再正常不過了,可這件事就真的悄無聲息過去了嗎?至少對于參與救援行動、為救援獻出愛心的人們來說,內心的震動不會那么快平靜,而對于聰聰的家人更是一生無法抹平的傷痛。
對聰聰的救援行動引起了太多人的關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也再次體現了老百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府對公民生命越來越尊重的人本主義趨勢,可輿論對事件反思的重點集中在了政府對廢棄機井的處理上。誠然,沒有這口廢棄多年、進口狹小、無明顯警示標示、無可靠覆蓋等安全設施的機井,小聰聰就不會失足落入,我們對機井的討伐、對政府管理失職的不滿也在情理之中。可機井只是落井事件的必要條件,卻不是充分條件,我們似乎遺漏了什么。
先不論廢棄機井產生的復雜歷史背景和現實管理難題,就算現在重視起來有水利部門等牽頭啟動專項整治,機井現狀梳理、整治方案制定、專款審批、施工,這個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進一步說,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類似的公共設施管理問題遠不止廢棄機井這一個,面對這個到處有漏洞到處需要打補丁的世界,面對孩子們的安全隱患,除了等待社會防護網的完善,難道我們就沒有更多可以做的了嗎?
回到“落井事件”上來,根據媒體的公開報道,事件發(fā)生在11月6日上午,保定蠡縣孟嘗村村民趙向陽帶著自己年幼的兒子和女兒在地里收白菜,6歲的兒子聰聰和姐姐在玩玩具過程中向爸爸喊:“這里有個坑。”還沒等到回復就掉井里了,聰聰的姐姐試圖抓住弟弟,但沒抓到。無論媒體報道與事實是否存在偏差,我認為孩子父母在“枯井吞人”悲劇中扮演了一定的“幫兇”角色,雖然這么說有些殘忍,我也沒有站著說話不腰疼、在孩子父親傷口上撒鹽的意思,只是希望我們在哀嘆逝去的脆弱小生命的同時,能夠減少和避免類似的悲劇發(fā)生。
雖然在農村受限于現實條件,下地干活帶著孩子不可避免,甚至是農村孩子的一個必修課和玩耍樂園,可保證孩子在大人的視線范圍內、給孩子交代一些安全注意事項應該是家長首先要做的,習慣性提醒姐姐看好弟弟也是必須的,畢竟相對地里的莊稼來說孩子要重要太多。還有,對于自家地里的危險源,小孩子不懂,大人應有所了解,應該著重跟孩子交代,或者采取一些預防性措施,比如強調讓孩子遠離機井區(qū)域、拿雜草堵住井口等,再比如,附近有水塘河水要遠離,遺棄的農藥瓶等不要亂摸……相對孩子出意外后的痛苦和嚴重后果,任何啰嗦的嘮叨都不為過,我們多做一點,孩子的安全就多一份保障。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主觀與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想想男孩落井那一刻的恐懼與無助,想想男孩父母親人的焦急與痛苦,大人對于跟孩子安全相關的細節(jié)再小心都不為過。只有大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經常性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識別并有效控制或監(jiān)督孩子遠離身邊的危險源,通過言傳身教提高孩子的風險意識和應對風險的本領,才能在關鍵時刻躲過劫難,變不可能為可能,化風險為平安。
其實,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安全知識都是一生要學習和關注的,是我們生命的保護傘。讓我們與孩子一起共同參與、共同努力,遠離危險,守護安全,杜絕“男孩落井”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