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從圖書館借來東周列國志看,然而發(fā)現他并不像我們所熟知的諸子百家,燦爛文明。他沒有漢唐盛世,亦不如宋之精致元之龐大,就像粗茶淡飯街頭巷飲之間事。
自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鬧豐鎬,王室無威。周平王東遷洛邑(即洛陽),便是東周,自此王室徒留名而自弱,諸侯爭而王不能禁。也因此掀開了亂世風云,五霸七雄爭相上場。然而說起春秋,卻也可以說晉楚爭霸。而戰(zhàn)國不得不說成是秦滅六國而尊天下。
說起秦之前,好像就是先秦,那個百家爭鳴,文化燦爛的時代,然而確實如此。那個時代,雖稱不上小國寡民但依舊是民不多。但是文化在氏族手中掌握,自孔子辦私學而民風始開。
人與人似乎平等,忠君之思并不牢固,更多是士為知己者死。民而無思,知恩而報,惡而逐。佞賢于國,敗興之事。
書的開篇說:周宣王問謠輕殺,杜大夫化厲鳴冤。是說周宣王聽到市井之間流傳著一種說法,說國將亡于一女子(褒姒),周宣王便讓人去殺,卻意外被人救走。然而周宣王就不干了,讓士兵全城搜捕,不抓到他不甘心。而杜大夫諫言說其兆已成,多殺無益。但周宣王不聽,還殺了他,之后杜大夫鬼魂來報仇,周宣王病而死。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跟后世很不相同。在唐宋元明,有幾人敢如此對待國君,無不是諾諾無聲。即使有諫者以死,然其只是忠君,而在東周卻是忠國。君主昏昏,而民逐之。如周厲王被民而逐后立新君,當然也是他咎由自取。然而在后世,這樣應該要改朝換代了吧。
但是不管怎么說東周就這么拉開了序幕,轟轟烈烈的列國兼并添上了征程。
諸侯幾立,血腥幾何?吳王闔閭上位,殺其兄。大臣一言不合,便弒君。想想那時候的風云,幾多變幻。再想想那人真的好拉風啊,一言不合便是干。你不仁我就不義,想想晚霞未走,夕陽的光襯托下,一位將軍提著劍緩緩地走進大殿,劍上淌著血,兩旁滿是士兵而一言不發(fā)。在眾大臣面前停下說,君上已死,當立太子,誰有異議?滿朝寂靜。然而東周臣弒君兒殺父不勝枚舉,然其為國人所稱為無德。
君與國自國以來便是人們說討論的熱點。孟子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魏征說:民可載舟亦可覆舟。是啊,民一人為輕聚而為重,而君何時輕?理論上的東西,現實怎么可能馬上實現。
在東周,君與相共治天下。管仲相齊,百里奚相秦,遂成其大國。那時相國的地位很高,可以駁君命,君都需要和他們垂手而鞠。其實我最敬佩的是管仲,齊桓公自召盟歸,一度享受,且僭越周禮。而管子當時也如此,大建宮室奢侈無度。鮑叔牙此時勸諫管子。而管仲說:夫人主不惜勤勞,以成功業(yè),亦圖一日之快意為樂耳。若以禮繩之,彼將苦而生?。晃嶂詾榇耍嗔臑槲峋种r也。每每讀到這句,便敬佩不已。
其實,有時候在想我們穿越到東周能做什么?想來想去,發(fā)現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因為我們不可能穿越成王子,公子。而更可能只是一介微民,無處請纓等終軍之弱冠罷了。貧民在那時又有幾個出仕,甚至于沒有機會去學習知識。嗚呼哀哉。然而幸好我們只是一介看者,可以看歷史興衰刀光劍影,享受著屬于我們自己的樂趣,不必承載那些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