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朋友討論讀書給人帶來的改變,其中有一點就是可以改變一個人是身上原生家庭的痕跡,不可否認,這是可以的,但是有那么一些人,是改不掉的。
去年和一位高資歷主任醫師一起出國進修,主任為人很樸實,穿著打扮十分接地氣,一個背包目測不超過100塊,鐵扣都生銹了,包包邊緣都有了毛邊,仍然背著;為了給女兒買雙靴子,逛遍了整個澳洲的UGG,就是為了買雙性價比高的,該主任生活在二線城市,月入3W+,家中有別墅、公寓樓若干,可是舉手投足、言語間會感覺非常接地氣。飛行期間我在讀《人類簡史》,他看了笑笑說這是什么書?你們小年輕愛看書,我從來不看......這是一位博士、教授、碩導的認知,他認為只要開刀開的好,不就行了嗎?女兒要買耐克的鞋子,那么貴,穿便宜的不一樣嗎?老婆要coach的包包干嘛,一點也不好看!有時間看什么書,還不如約上幾個哥們吹吹牛!聽起來好像也沒有什么錯,可是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少了些什么?我們讀書、學知識應該不是為了過沒有品質的生活吧......后來了解到,這位主任是農村出身,經過自己的艱苦奮斗才走到今天,一貫作風比較樸實,以前在德國留過學,但是生活態度一直如此.......
從這位主任身上我感觸頗多,當然不是說農村出來的孩子原生家庭都不好,只是恰巧這位主任是苦孩子出身,我本身也是農村人,深知農村出來的孩子身上根深蒂固的會帶有一些阻礙自身發展的不利因素,我們讀書就是為了發現這些不利因素并積極去改善,并不再將這種不利因素傳到下一代,這就是一代代的在改良。我們總在說為什么人要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好像總是離不開錢、欲望。拋開這些功利性的字眼,其實我們是為了自己以及下一代更好,那么這個更好怎么去理解?有錢有地位才是更好?這恐怕略顯膚淺了,這種改變是外在的,我想從內而外的改變才是最吸引人的。
從小我們生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身邊的親人為自己樹立了特有的三觀環境,如果不接觸社會,我們可能一直認為世界就是這樣的,爸爸媽媽說的都是對的,對待事情的態度就應該是這樣的,可是隨著我們逐步踏入社會,接觸更多的人,建構了自己的三觀后,我們會回過頭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不是存在一些不好的傳承?是不是我們家庭中的人思想都比較保守?做事情比較極端?說話比較咄咄逼人?行事方式過于粗魯?為人處世過于市儈?等等等等,這些都應該是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發現的,我們不停的在吸取有用的知識,同時在不停的修改自己的三觀,并把這種好的習慣帶進自己的家庭,這種改變無關乎金錢、地位,是一種修養的內化過程,也并非專業能力強可以替代的,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這也是為什么同等學歷,有人生活的鳥語花香,有人生活的一地雞毛的原因。
很多人認為,上大學讀書,我只要學好我的專業課就好,其他的一概不問。就是這種思維方式,讓自己自我意識障礙從而存在思維盲點,我們讀書并不單純的沖著高薪,是為了讓自己由內而外變得更好,減少思維盲點,不斷自省不斷提升,沖刷掉原生家庭中不好的因素,將好的習慣、作風、修養傳承下去,相信這樣的人才是一位立體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