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講究”

所謂“講究”,就是“規矩”,在我的老家,從前的日子里,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講究”,它們細細碎碎地散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無形的力量致密地約束著我們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是一種看不見卻可以感受的到的影響,能讓我們即使多年以后,在這個越來越缺少敬畏,越來越“沒有規矩”的時代,多些惦念,多些細節的關照。

圖片發自簡書App


特別是一到過年,母親就會嘮叨那些“講究”。

從臘月開始,先是臘月初五要“喝五豆”,用五種豆子煮成的粥,大約是有五谷豐登之類吉祥的寓意吧,臘月初八要“吃臘八”,這是一種不同于現今城里人喝的“臘八粥”,是一種用小米煮湯,加進手搟面片和紅白蘿卜做臊子的面食,民諺說:“吃了五豆,長一斧頭”、“吃了臘八,長一杈把”,這樣的春節美食規矩某種程度上也是鄉人對自己一年辛苦的犒勞,對老人小孩的味覺撫慰。

圖片發自簡書App

接下來,還要“請灶王爺”,要掃房子洗衣服,要“老牛老媽歇一天”。

年三十和初一不能訓孩子,不能吵架,不能掃地,據說如果犯規,會吵一年,會“財運流失”。初一出鍋的第一盤餃子,一定要給“爺”(土地爺、灶王爺等)獻上,還要上香磕頭,供獻過的餃子只能給家里男人吃。

初五是“破五”,到了這天,春節期間諸多規矩和禁忌都可以打破了,要灑掃庭除,燃放鞭炮 “送窮”。初七是“人七”,年三十在那里過的,這天就要待在那里,要“全家整齊”,要吃“拴魂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從初八開始,舅舅們就可以給外甥“送燈”了,送上燈籠、蠟燭、犍娃娃饃等。這種約定會堅持到孩子滿十三歲,期間,那些五顏六色、形狀不一的燈籠會被我們這些娃娃用燈托支上蠟燭點著,然后在小巷子里找人“碰燈”(兩人或多人用點著蠟燭的燈籠碰撞),等到正月十五當天,要將燈籠“碰著火”,預示吉利,可是小孩們舍不得啊,就想各種辦法加固自己的燈籠,甚至惡作劇地給燈托上裝上長出的鐵絲,在碰撞的時候刺破對方的燈籠。

那樣物資奇缺的年代,人們對一切東西好像都很珍視。

十三歲的時候,大約也是農村孩子的“成人禮”,舅舅要負責給外甥“全燈”,送上一些有紀念意義的禮物,比如自行車,比如收音機等,從此以后,這個孩子的“碰燈”生涯宣告結束。

正月二十三,女輩們要給過世的親人上墳。

圖片發自簡書App


年過完后,“二月二”算是個大日子,家家戶戶要“炒豆子”,“炒饃蛋蛋”,炒豆子叫“青滿”(是不是清算和圓滿的意思啊),炒饃蛋蛋,應該和過年前蒸的那些年饃一時半會吃不完,又不能久放有關,這種加工方法做出的饅頭蛋蛋配上咸鹽,就是那時的美味。

“二月二不剃頭會死舅舅”的事情就不多說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清明節給先人上墳,是男人的事情,女性一般不去。一年里紀念先人的必須日子還有“年三十”“十月一”“七月十五”等。

“十月一,送寒衣”,當天,人們用白紙裁做棉衣棉褲,夾裹帶籽棉花,謂之“寒衣”。又用冥幣模子將燒紙擊打成錢幣狀,謂之“冥幣”。傍晚時分,家人于十字路口或墳地焚燒寒衣,并在地上畫以圓圈,意在防備孤魂野鬼搶走寒衣。

每年到這時候,按母親吩咐,我都會在遙遠的地方,朝著家鄉的方向,鄭重其事地畫圈,燒紙,說些仿佛能夠穿越時空,溝通陰陽的話,希望能和那些逝去的親人有片刻的交流。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 ? ? ? ? ? ? ? ?

在夏天,有個叫“轉麥罷(pa)”的習俗。

地里的莊稼收到囷里了,農人們享受著一年中難得的好時光,人們磨新麥蒸白饃,在這“麥罷”時節,作為走親戚的禮品,這些蒸好的各種富含深情的"饃"做為禮品相互交流互動著。“饃”代表著莊戶人的真誠祝福,也變成了質樸的無聲互動交流語言。

除了這些固定時節的“規矩”,還有一些陪伴日常的“講究”,比如“男人不能看月子”,“晚上不能照鏡子”,出門吃飯一定要穿最好的衣服,做客喝茶一定要把最后一杯喝干,吃飯時候不許說話,不能把筷子插在飯上,不能敲碗筷。做飯的媳婦一般不能上桌子和客人吃飯,而是在廚房里吃。家里做好吃的,一定要端一碗給村里的長輩或者孤苦之人,吃烤糊的饃饃“會撿錢”,吃剩飯“有福氣”等等。

有人說,這些都是“窮講究”,是的,也許正因為在哪個物質和精神都極度貧乏的時代,我們只有靠這樣的細節關照來塑造行為,撫慰內心,而在如今快節奏和重現實的時代,人們更多不拘小節,更多無所顧忌,也就更多沒有“規矩”。

這些古老的,有的甚至迷信和落后的東西,在過去的貧瘠的日子里,就如一道道秘符,有意無意,有形無形地提示你,驚醒你,告誡你,甚至善意地“哄”著你,在這些絮絮叨叨的口碑相傳里,我們生長,嘆息,我們成人,回味。

圖片發自簡書App


也許,多年以后,母親們的嘮叨依然無法延續這些古老“講究”的傳承,那些喋喋不休的言傳,那些細致端詳的虔誠,那些善良質樸的祈禱,都會變換形式,甚至消失,可是,那些伴隨我們心性養成,我們行為習慣,我們念念不忘的東西終將留在記憶深處。

信或者不信,做或者不做,“講究”究竟就在那里,像故鄉神秘的符號,牽引我們日漸習慣回味的目光。

? ? ? ? ? ? ? ? ? ?蔡立鵬2017-2-21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舊時年味 谷少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北宋王安石筆下,過年...
    谷少語閱讀 625評論 11 6
  • 回顧過去,著眼當下,我們內心無比渴望創新想要改變舊俗,能簡化生活中的一切繁瑣,卻又無比懷想傳統的儀式性,渴盼一份規...
    梅雨中閱讀 676評論 2 2
  • 昨晚乘公交車,遇到一個媽媽在教育孩子。原因是那個孩子想在路上吃東西,媽媽卻以沒洗手為由不讓吃。孩子一直在那里輕聲哭...
    克瑞斯提那閱讀 169評論 0 0
  • 熊先生很少見的沒有踩在遲到的警戒線上刷卡進了辦公室,安穩的坐在座位上,喝著咖啡。 對面桌的同事走進來立刻表示驚訝,...
    肉松少女南瓜君閱讀 842評論 2 51
  • 從南方的粵東之門到西南的巴蜀之地,跨越約2千公里,我們的公益之行在9月15日到達香山小學。 隨之...
    王胖胖搖啊搖閱讀 1,72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