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有很多錢,而是你能學會好好花錢。
1
何為財務成熟
前段時間,好奇心日報發(fā)起了一個話題——“你覺得什么樣才叫做會花錢?”
其中,最高贊的三個回答是:
· 用“值不值得”而不是簡單的“貴不貴”來衡量一項消費/支出;
· 幫自己存了一份“哪天不爽就隨時走人”基金;
· 很少后悔“咋囤了這么多不需要的東西”。
對于這種會花錢,好奇心日報給了一個定義——財務成熟。
財務成熟,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概念。
從小到大,我們總是強調感情成熟、思想成熟,幾乎沒有人給我們強調財務成熟。
其實,對每個人而言,財務成熟遠比其他成熟重要得多。
特別是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年代,財務成熟度越高的人,就意味著人生的掌控力越強。
如果說,我們的一生是在建造一棟大樓,你財務的量級決定了大樓能蓋多豪華,你財務的成熟度決定了大樓能屹立多久。
對于99%的普通人而言,我們一生最該追求的,并不是要把大樓蓋得多么豪華,而是盡可能讓它更穩(wěn)固才行。
然而,魔幻的現(xiàn)實卻是,幾乎沒有人會在意自己的財務成熟度。
在網上隨便一搜,關于如何賺100萬的文章,簡直是一搜一大把;
關于財務成熟卻如大海撈針般,只有可憐巴巴的一兩篇而已。
所以,今天我就想給大家說一說財務成熟。
2
成年人的底氣
很多都是錢給的
曾經,我們寫過一篇文章,是關于女性努力賺錢買房的內容。
文章立意很正能量,就是夸現(xiàn)代女性的獨立。
沒想到,這篇文章卻引來一個讀者的強烈不滿。
“你們怎么能鼓勵大家去看重錢呢?沒想到你們這么膚淺,取關!”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shù)。
對金錢沒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要么金錢是萬能的,心甘情愿淪為錢的奴隸;要么金錢是惡臭的,是一切丑惡的根源。
凡是有這兩種態(tài)度的人,都離財務成熟差得遠哩。
大方承認錢的重要性,一點都不丟臉。
活在這個世上,沒有人是不需要錢的,成年人的底氣很多都是錢給的。
很多年以前,在一期《鏘鏘三人行》中,竇文濤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曾經,他對金錢的態(tài)度很任性,只要他認為有損自己形象的廣告都不會去接,也沒有想著要賺多少錢。
甚至,他會把那些錢稱之為“丟人的錢”。 可是,后來發(fā)生了一件事,讓竇文濤的想法徹底改變了。
那時,母親因為中風住進了重癥監(jiān)護室。
每天的花費都如流水一般,幾千塊錢一下就沒了。
為了能讓母親的病好起來,他開始想著怎么能多賺一點錢。
甚至,開始愿意拉下臉去賺那點“丟人的錢”。
接廣告、客串電影、做選秀節(jié)目的導師,甚至還在婚禮上做主持人。
“能多點存款,就是多幾天母親的命。”
何為財務成熟,我認為第一標志,就是能夠正確看待金錢。
既不會任金錢蹂躪,也不會放著賺錢的機會不要。
要想財務成熟,第一步就是像一個馭馬有術的騎手,能夠好好駕馭金錢這匹馬,讓它能夠帶我們去人生的各個目的地。
3
人與人的差別
就是錢與錢的差別
五年前,我還在雜志社工作的時候,有這樣兩個同事:
他們都是應屆畢業(yè)生,一畢業(yè)就去了雜志社做設計。
兩人業(yè)務能力差不多、工作態(tài)度差不多、工作收入差不多,就連家庭背景也都差不多。
非要說差別,就是他們花錢的方式不同。
一個斤斤計較,就連花個10塊錢,都要自己在那里盤算一番,要看看到底值不值。
另一個花錢大手大腳,只要迷上一樣東西,才不管收益大不大,都愿意大把大把砸錢進去。
有一次,只是給女主播打賞,就花了8000多。
看上去,兩人就只是花錢方式不同而已。
但這種不同,只是短短5年,就拉開了兩人的差距。
斤斤計較的同事攢了20萬,回家鄉(xiāng)開了一個美術培訓班,一個暑假就賺了10多萬;
大手大腳的同事信用卡欠了17萬,現(xiàn)在正在縮衣節(jié)食還錢,說還得再還個兩三年。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便是錢與錢的差別。
這不是指錢多錢少的差別,而是指如何使用它的差別。
財務成熟的人,都能夠把錢花在刀刃上,讓錢的價值最大化。
財務不成熟的人,都是由著性子亂花錢,怎么高興怎么來,動不動還會寅吃卯糧,不斷在透支未來的可能性。
一天兩天沒什么差距,一年兩年之后,那很有可能就是天翻地覆了。
道理很簡單,花錢方式不同,付出的沉沒成本也不同。
用錢換高價值的人,沉沒成本更低,未來獲取高價值的機遇越大;
用錢換低價值的人,沉沒成本更高,未來非但很難獲取高價值,還有可能更容易掉坑里。
所以,要提高財務成熟度,一定得會花錢,要讓商品的價值配得上它的價錢。
4
不怕你是窮人
就怕你有窮人思維
曾看過這樣一個調查新聞:
一個研究人員臥底貧民窟,想要探索一下窮人為什么那么窮。
在跟窮人打了多年交道后,他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很多窮人都對錢沒有任何規(guī)劃性。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貧民窟的人,都可以去領政府的救濟金。
雖然錢不多,但如果合理規(guī)劃使用的話,一個月的吃喝不成問題。
但拿到救濟金后,這些前幾日還餓得前胸貼后背的窮人,竟然變得格外大方起來。
有一個老爺爺,直接去超市買了一只大龍蝦,就吃了一頓,就把救濟金的一大半都花掉了。
然后,接下來的日子里,他再繼續(xù)在忍饑挨餓中等著下個月救濟金的發(fā)放。
其實,這并不是一個個例。
前段時間,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專家們,在他們的作品《貧窮的本質:我們?yōu)槭裁磾[脫不了貧窮》中,就談到了這種現(xiàn)象。
很多窮人對待財務都極其不成熟。
他們只會關注當下,對未來沒有什么規(guī)劃。
所以,他們總是會把富余的錢用來“浪費”,買沒有是沒用的東西、參加一些慶祝活動之類的,他們中幾乎沒有人,會去想著積攢做投資。
所以,這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明明知道化肥可以提高產量和收益,因為沒有足夠的錢購買化肥,所以就只能減產賺錢。
越窮的人,越舍得花錢。
這種財務不成熟,比口袋里沒錢更可怕。
口袋沒錢是暫時的,通過努力還是有可能賺回來,但這種思維如果不改變,那只能是一直陷入貧窮的循環(huán)之中。
所以,要提高財務成熟度,一定得改掉窮人思維,得對未來有規(guī)劃,不能只是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無酒,喝涼水。
5
要給自己留有退路
在紀實報道《貧窮的女人》一書中,有這樣一個特別扎心的故事:
友美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丈夫是公司高管,自己是家庭主婦,還有4個乖巧可愛的孩子。
但誰能想到,因為丈夫突然的離世,原本衣食無憂的家庭,一夜之間返貧。
頂梁柱倒了,四個孩子年齡還小,到處都是需要花錢的地方。
迫于無奈,友美只能出去工作。
但做了十多年的家庭主婦,她能做什么工作呢?
既沒有勞動所必須的信息和技術,也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只是重新適應就需要耗費很長時間。
最后,友美只能做一名電話接線員,工作很辛苦,但賺得又很少。
沒有太多的積蓄、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年近50歲的她,只能逼迫自己為了一點點工資四處奔波……
一場重大打擊,家里就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像這樣的事情,在我們周圍都有很多:
收入多的時候,不趕緊多攢著,結果有一天收入開始嚴重下跌;
收入不多的時候,還不停買買買,結果賬單上的數(shù)字越積越多;
月月賺錢月月光,沒有給未來一點出差錯的機會,結果一出差錯就立馬被席卷一空。
未來的風險不可預測,也許發(fā)生的概率只有1%,但一旦發(fā)生摧毀力就會是100%。
如果抵御能力夠強,也許能躲過一劫;要不然,就會變成了龍卷風刮過之后的一片狼藉。
財務越成熟,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就越強,留給未來的后退空間就越大。
所以,要提高財務成熟度,就得懂得居安思危,提高自己財務應對各種危機的能力。
6
提高財務成熟度
就是在提高人生幸福感
從小,我們就聽過這樣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項鏈》:
一個貧窮的女人借了一條珍珠項鏈,去參加了晚會。
在晚會上,她賺足了眼球和夸獎,只是沒想到項鏈卻丟了。
為了賠償這條項鏈,她十年如一日地辛苦勞作賺錢,終于從一個美艷動人的女子變成了身材臃腫的婦人。
這是,她為自己的虛榮心付出的代價。
第二個故事叫《歐也妮·葛朗臺》:
一個城市里最有錢、最有威望的商人,生活卻過得極其不幸。
他住在陰暗、破爛的老房子里,每天都要十分謹慎地給家人發(fā)食物、蠟燭,生怕會浪費一分一毫。
半夜里,他常常把自己關在一個密室中,不停地愛撫著自己的金幣。
在他眼中,金幣遠高于一切,什么女兒、妻子都不如他的一枚零幣。
哪怕臨死前,都還要緊緊盯著自己的金幣。
這兩個經典故事,我們從小就聽,但很多人依舊領悟不到這兩個故事所要教我們的智慧。
抬頭看看周圍人,多少人要么用錢買來一時的快感,然后再陷入長期的負債痛苦中;要么淪為了金錢的奴隸,沒有學會如何使用它。
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終其一生,都在不停忙碌奔波著賺錢。
當我們用體力、腦力、時間換取的錢財,多少人又正真掌握了與它們的相處之道。
說到底,提高財務成熟度,不是為了讓自己的口袋變得更富有,而是在讓人生變得更富有。
提高財務成熟度,就是在提高人生幸福感。
最后,愿你我都能在這浮華的世界中,成熟與錢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