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看完了《刻意練習》一書。這幾乎是我看得最慢的一本書。
作為一個科學盲,一方面對于書中大量科學研究或試驗的過程說明和結果分析,感覺有些晦澀和枯燥;另一方面,靜下心來仔細揣摩一番后,又覺得腦洞大開嘆為觀止。
關于刻意練習,被誤解最深的一個概念就是“一萬小時定律”。事實上,想從新手變成高手,光知道這個定律毫無意義,因為最關鍵的不是訓練時間,而是訓練方法。
先不說這本書能帶給普通讀者多少實質性的幫助,至少是顛覆了我目前為止的認知。尤其是關于天賦和成功之間的關聯,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
正如該書扉頁所寫的:“所有人都以為杰出源于天賦,天才卻說:我的成就源于正確的練習。”封底還有朗朗的話:“沒有勤奮就沒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將其理解為一種無限的伸展性,也許一個人只要具備一丁點兒天才,就可以擴展成很大。”
朗朗的故事可能在中國已是家喻戶曉。盡管不少人表示很反感他父母培養孩子的那種極端方式,甚至想當然地質疑朗朗雖然成功了,但是由于童年時代專注練琴缺乏玩耍的時間,導致他成年后并不快樂。拋開快不快樂一說,朗朗在事業上的成功毋庸置疑。他的學習之路正是貫徹了刻意練習的原則,刻意練習針對的正是像他這樣有夢想的人,是所有那些想掌控自己的人生、不甘心于現狀的人們。
郎朗后來去牛津大學演講,有學生問他,你覺得天賦和努力的關系是什么,比如你的音樂能力,是天生的還是可以后天被創造出來的?郎朗回答,有些能力的確是天生的,但天賦并不意味著你可以通過更少的努力去獲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
在《刻意練習》一書中,作者也說:“人們停止學習和進步的腳步,并不是因為他們達到了某種天生的極限,而是因為他們停止了訓練,或者不論出于什么原因,從來沒有開始過訓練。”關于這個觀點,最好的證明便是我國古代的神童方仲永。幼時指物成詩,長大后卻跟普通人無異,原因便是因為他那愛財的父親整日里拉著他顯擺賺錢去了,壓根兒沒再繼續練習讀書寫作。
再說說我小時候的故事。在小學時期,每逢考試,無論大考小考期末考,我幾乎都是第二名。對此我感到心滿意足,從來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也從來沒有過“非分之想”要考第一。因為我在內心深處根深蒂固地認為,考第一的那個小子就是天生比我聰明,我是不可能超越他的。
雖說我很懂得知足常樂,但是到了五年級,我倆不在一個班了,新的班主任老師不肯配合我繼續知足常樂下去了。他三不五時把我叫去辦公室訓話,反復強調我目前學習上的對手就是這個長期霸占第一名的家伙。他說相信我只要在學習上多下點功夫,是完全有可能超過他的。不知道是被他的碎碎念念怕了稍稍用了點功夫,還是當時福星高照天降祥瑞,在五年級最后那次期末考試時,我果然不負“師”望,以幾分之多險勝那學霸。
這次的勝利除了我的班主任老師很高興之外,好像并沒有第二人高興。因為我的父母忙于農活,并不在意我的成績;我自己則為這次的“無禮”之舉和野心勃勃對那學霸深感歉意。對于這次的意外,學霸緊張了沒有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學霸他爸很緊張。立馬去找原來教了我們四年的老班主任商討對策去了。
從那以后我這輩子再也沒超越過這學霸。直到前年回老家,順便去看老班主任,說起這學霸往昔的輝煌和今日的榮光,我們都不由得嘖嘖稱贊。我說也難怪他一直這么霸氣,他確實比我聰明還比我勤奮。老師也連連點頭稱是,說雖然那些年他考第一我緊隨其后,但是每次跟他還是有點差距的。老師說他是個非常主動的學生,學習目標很明確,行動力很強,學習方法也很科學,還很注重老師的反饋意見,所以能夠長期雄霸一方。
現在想來,老師分析總結的那幾點不正契合了刻意練習的幾大原則嗎?而我則一直沉迷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寓教于樂”、“快樂學習”諸如此類的泥潭里無法自拔,不愿意跳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所以高下立判。
好在看了《刻意練習》一書,知道天生才華一事不可迷信。一味地相信天賦,即是在鼓勵和支持“有天賦”的那些人,并打擊其他的人甚至包括自己,從而制造負面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曾經,我最喜歡的格言就是比爾蓋茨說的:在你感興趣的事物里,藏著你人生的秘密。如今,我意識到除了興趣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力,我們要努力想辦法去開發這些潛力。
于是,現在我更喜歡海倫凱勒的這句話了:當你感受到展翅高飛的沖動后,你便再也不會滿足于在地上爬行……
加油吧,每個人都是可造之才,你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