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注:《教育即喚醒》系本號溫州好老師(真名楊聰)的著作]
走在楊聰的路上,偶爾想想雷夫
——讀《教育即喚醒》有感
文\麥甜守望
這是一位普通教師的教育手記,但是捧起來,就放不下,一氣呵成看完整本。字里行間的教育情懷,沉穩靈活的教育方法,濃得化不開的師生情感,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年輕教師。楊聰,浙江省蒼南縣靈溪鎮靈江小學語文教師,一位令我尊敬的好老師。
開篇《蒲公英的約定》生動地講述了楊老師通過種種努力喚醒問題學生徐龍的故事,最后以學生的轉變、師生深厚的情感和學生的意外過世,給我們留下了唏噓和感動。
徐龍是一位符合問題學生全部特征的問題學生,情感冷漠、學習缺乏動力、成績落后、破壞紀律、缺乏自尊自信……楊老師成了他最后一年的班主任。頗為了解徐龍的楊老師,并不急著改變徐龍的學習和種種問題,而是從建立和徐龍的關系著手,精心設計著每一個細節,抓住每一個契機,改變同學老師對徐龍的態度,溫暖著徐龍幼小而冰冷的心靈。徐龍慢慢地從自卑的噩夢中被喚醒,在熱切地回應著楊老師的關愛中,走向求知、向上的道路。
《當她們像流動的花一樣飄進教室》講述了一堂生動的作文課。課中老師的教學機智和對學生的寫作的指導,我們看到一位老練溫和的語文教師。
《我真想知道死后有什么感覺》,老師從一個孩子的一則周記入手,通過寫作,引領孩子探究生命的秘密,感受生命的各種滋味。在教書中育人,潤物細無聲地傳道授業解惑。
……
最讓我敬佩的是書中收錄了一篇評論《是權術還是教育》——對《蒲公英的約定》的一些質疑。作者站在對整個社會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現實的反思的高度,以《蒲公英的約定》為故事背景,探討“什么是好的教育”。文章從三個角度質疑了教師的教育問題。
一、獎懲規則與教師權力的合法性——我們如何成為一個知善惡、守規則的人;
二、人的價值來源于生命本身還是社會關系——我們如何成為一個與一切他人平等的人;
三、教師與學生自我界限的構建與破壞——我們如何成為一個自律而穩定的人。
首先敬佩的兒童文學研究者、南開大學文學博士黃曉丹的評論,讓我想到了另一本來自美國的教師雷夫·艾斯奎斯的手記《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跡》。雷夫以優異的教學質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成為謙遜有禮、誠實善良、成就不凡的人才。這樣的成就,追溯其根源則是雷夫反復強調的“道德培養的六階段”理論:我不想惹麻煩——我想要獎賞——我想取悅某人——我要遵守規則——我能體貼別人——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實踐,雷夫深信:著力孩子的品格培養,激發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讓孩子成為他最好的自己,老師只是一個扶手,一個教練,每個孩子清楚自己是誰,要什么,怎樣成為一個有高尚品格的人。
更令我敬佩的是楊聰老師,他將一篇通篇質疑他做法的文章收錄在自己的書中。無疑,這是一位有高度自知力、反省力的老師,是一位有著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度文化自覺的教師。他分享自己的教育智慧,也愿意把自己的案例作為標本剖析今天教育普遍存在的不足,以喚醒更多的同行,追尋真正的教育。
雖然,如黃曉丹博士文章中所言,“在一個幾乎不可能改變的堅硬現實中去進行這樣的摸索,去踐行教育理想,其價值定然不是我這一篇小文所可以匹敵的。”道出在今天的現實追尋真教育的艱難,但是,并非不可能。
在我們的學校,也有像楊聰這樣有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好老師,他們站在現實的角度,為學生的未來著想,引導他們愛學習、有禮貌、守紀律,成為一個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確實,這在今天,已經是非常難得的好老師!
但是在五十六號教室面前,我們很羨慕,卻也很無助!作為老師,我們從來沒有受過那樣的教育,不知道什么是凌駕于恐懼之上的信任,似乎也沒有做過最好的自己,一切都是由著所謂的命運的安排……我突然想到,教育是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的過程,讓老師成為雷夫,是個太苛刻的要求。
雖然我們可能難以成為雷夫,但是我們已經知道第五十六號教室,知道那里有奇跡發生,讓我們不妨走在楊聰的路上,偶爾想想雷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