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熱播中!看看娘娘們那些美哭了的珠寶

近日,年度大戲《羋月傳》,終于在翹首以盼中開播啦!劇中人物的服飾非常精致,黃金美玉整套裝備,讓人不禁疑惑這還是戰國版宮斗嘛?比時隔千年的《甄嬛傳》還要奢華美麗呢!

可替換圖注

今年可謂是古裝劇的天下,《武媚娘傳奇》和《甄嬛傳》實在是火不行,今天又來了個《羋月傳》劇中除了演員的顏值外,尤為吸引眼球的,是劇組各位主角的首飾貼。劇中,你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支發簪,在不同年代會選擇不同的材質和形態,你也能看到那些在羋月時期開始流行的黃金美玉配飾,是如何被武媚娘和甄嬛娘娘佩戴得越來越好看的。

發簪

據《儀禮》等書記載,女子年滿15歲便視為成人,如已許嫁便可梳髻插笄。如未許嫁,到20歲時也要舉行笄(jī)禮。女子成年叫及笄。

可替換圖注

羋月的春秋戰國時期:笄是固定發髻的用具,原始社會普遍使用,春秋戰國時期出土的實物,一般為木笄、玉笄、竹笄等。

可替換圖注

武則天的唐朝時期:唐代開始流行使用金銀打造首飾,劇照中,武如意所戴的是金釵雕花朵形,被稱為釵朵。每一對釵朵都是一式兩件,結構相同而圖形相反,可以左右對稱插戴,這種金銀釵以鏤花圖案最為多見。

金飾

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觀念中,華麗的黃金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力。女子穿金戴金,是一種尊貴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時尚。

羋月的春秋戰國時期:匠人已經掌握了十分成熟的工藝,一塊金子經過焊接榫鉚、刻劃、鑲嵌、鎏金、鏤空、失蠟澆鑄、金銀錯嵌等工序,被制作成各種精美的配飾

武則天的唐朝時期:金器多在紋飾上衍變,板金、澆鑄、焊接、切削、拋光、鉚、鍍、錘打、刻鏨與鑲嵌等工藝,更是使人驚訝。

甄嬛的清朝時期:復仇階段的甄嬛,發飾完全是黃金為主角,彰顯出她特殊的地位。而金鳳凰這個時候也悄然出現在了甄嬛的造型中,氣場強大、霸氣十足。清代金器工藝空前發展,金飾以復雜工巧之風為主流風格,各種纍絲佳品寓華麗莊重于玲瓏剔透,從各個方面反映出了清宮內廷金藝的成熟。

帶鉤

帶鉤是身份象征,帶鉤所用的材質、制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以及大小都是判斷帶鉤價值的標準。

羋月的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帶鉤質地多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尊貴富有,有的在銅或銀上鎏金,有的在銅、鐵上錯金嵌銀,即金銀錯工藝。

武則天的唐朝時期:歷史中記載的唐朝女性的典型形象就是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形象,腰帶是女性的常規裝飾,而男性根據品級不同,會選擇不同的材質進行裝飾。

護甲套

中國古代蓄指及飾戴護指套的傳統由來已久,最早的形態是薄薄的金片卷曲而成,呈螺旋狀向上延伸,粗細長短可任意調節,簡練而實用。

羋月的春秋戰國時期:據《韓非子》一書記載:戰國時韓國國君韓昭侯周圍的侍臣,即全都蓄著長甲。絕大多數以金銀制成。

甄嬛的清朝時期:清宮的皇后、嬪妃們的指甲套質地有金、銀、玉、玳瑁、銅、琺瑯等多種材料,利用鏤空、鏨花、鑲嵌等裝飾手法,紋樣大小由基部到指尖順勢而收,自然流暢,背面多為鏤雕,極少封塞,這樣可使空氣流通,夏季飾戴不致憋悶,將護甲套發揮到極致。

玉石

玉佩分為全佩、組佩,及禮制以外的裝飾性玉佩。全佩由珩、璜、琚、瑀、沖牙等組合。組佩是將數件佩玉用彩組串聯懸掛于革帶上。裝飾性玉佩包括生肖形玉佩,如人紋佩、龍紋佩、鳥紋佩、獸紋佩等。

羋月的春秋戰國時期:《禮記·玉藻》記載:“古之君子必佩玉。”可見戰國時期的王室都有佩玉的習慣。

武則天的唐朝時期:唐朝多用金飾,而玉石則變成點睛之筆,玉石的應用實際也都是裝飾玉,不過這種高貴的裝飾玉不流行于民間,而在宮廷使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