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堪稱國粹,是中華民族一大發(fā)明,是華夏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代表之一。千百年來,上至皇親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以用筷為進化,為文明,為貴為榮。
中華民族使用筷子的歷史,源遠流長。據(jù)現(xiàn)有信史推斷,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王,距現(xiàn)在已有三千多年了。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
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挾”在現(xiàn)在的甘陜晉豫等地方方言依然存在,就是使用筷子的意思。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為“筷”。
勤勞智慧的古代先祖?zhèn)儯贫丝曜拥拈L度,形狀,并賦予了含義和寓意。筷子長為七寸六分,寓意人有七情六欲,不同于動物禽獸;筷子一頭圓一頭方,代表天圓地方,古人認為天穹是圓的,大地是方的,民以食為天,以地為本,在吃飯時勿忘根本。
智慧的華夏民族先祖?zhèn)儯粌H賦予了筷子豐富的內(nèi)涵,在現(xiàn)實生活使用中,也巧妙地融進了實用性技藝。筷子為方的一頭,除了代表大地的含義,在使用時,由于是方形,筷子就不易滾動或墜落。當然,現(xiàn)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筷子的形制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或者通圓,或者短于長于七寸六分,但筷子文化早已根植定型在我們的傳統(tǒng)思維里。
既然筷子做為一種筷子文化,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美食文化,人文思想,那么它也就有許多的生活使用忌俗,老一輩人現(xiàn)在還或多或少地保留并遵守著。雖然其中不乏文化糟粕,但也包涵了很多的文明智慧和教育意義。
譬如在用筷子時的疑筷:不能舉筷不定,沒有想好夾什么之前不要下筷,不要舉著筷子在空中停留太久。絕對適用于今天赴宴的餐桌禮儀。
臟筷:忌用筷子在菜盤里扒拉夾菜。意義同上。
指筷:不能用筷子指著人說話。做人的禮教。
搶筷:就是兩個人同時夾菜,結(jié)果筷子撞在一起,注意禮讓他人夾菜。餐桌禮儀。
刺筷:不要用筷子插菜,夾不起來也不要用筷子當叉子。禮教。
橫筷:吃完飯之后,客人和晚輩不能先橫著放筷子,只能等長輩橫著放之后才能放。同于禮教
吸筷:不能用舌頭去舔或嘬筷子,即使菜上有湯汁也不能。同上。
淚筷:忌夾菜時不利索,把菜上的湯弄了一桌。同上。
別筷:不能拿筷子當?shù)妒褂茫撼度忸惒恕6Y儀和衛(wèi)生問題。
供筷:在需要暫停吃飯的時候,忌諱把筷子插在飯菜上。禮儀。當然這些一般是指在比較正式的筵席上要注意的忌俗。
筷子文化內(nèi)涵豐富,博大精深,筷子在特定環(huán)境里,還有信使作用。筆者老家關(guān)隴地區(qū),在一家人吃早飯時,如果無意識地在餐桌上多了單支筷子,這天往往會有親朋登門做客,比較神奇。
不知在你們家鄉(xiāng),筷子還有那些忌俗,或者神奇的使用現(xiàn)象。評論區(qū)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