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回到家,我老公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你知道加州幼兒園一個學期多少錢嗎?”雖然我們家孩子只有一歲半,還沒到上幼兒園的時候,但我知道這所離家不遠的全英語教學的私立幼兒園,好像一個學期學費是2萬。我老公肯定了我的猜想:“5000多塊一個月!”隨后又補了一句:“比我們家的房貸還貴啊!”之后又聊到他哪位同事的孩子上什么什么早教班了,哪位同事準備把孩子送到哪所幼兒園了,哪位朋友花了多少錢讓孩子讀了一所好小學了,基本上家家孩子都在培優了……
我估計這也是如今不少父母之間曾經有過的話題吧。
但是,作為一名從小學習成績不錯,一路重點學校重點班讀到碩士畢業的“好學生”,我對追求分數的學校、對提升學習成績的培優班一直比較排斥。我本能地認為學習成績不應該被如此過分地追捧,因為成績的指揮棒下,實在犧牲了太多東西。
當然,這只是我從自己的成長經歷及日常觀察中得出的模糊感受,我不確定它是不是科學的,我也不確定等我的孩子面臨升學的時候我是不是還會這么想。我可以確定的是,我愛我的孩子,我希望她快樂、自信、有責任感、有使命感,她可以功不成名不就,只要她擁有并且珍視自己存在的價值。我也明白,這一切的一切,都始于我對她的陪伴、教養與引導。
李坤珊的《帶你長大》,驗證了我的模糊感受是有科學及事實依據的,我認同書中幾乎所有的觀點,也深深佩服她在實際操作中的耐心和智慧。我知道,書中說的就是我希望帶我的孩子長大的方式。
舉幾個例子:
1、 初次離家上學
首先好學校應該是安全、有愛的,并在正式入學前帶孩子去參訪;其次既了解自己的不安和擔心,避免“傳染”給孩子,又要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建立特定的“說再見”方式也是必要的;之后就是用信心和耐心,等待孩子克服上學的焦慮。
2、 關于學習
幼兒的學習,不是大人口頭教出來的,也不是要與學業有關才有用;過多集體化教學,給孩子留下的是刻板和壓力,損害的是孩子的思考能力、探索實踐能力以及自我價值觀的建立;大人的“分秒必爭”,對孩子來說是無法消化,是浪費時間。
3、 與孩子交流
孩子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定是跟大人不一樣的,而且他們可能還無法用語言準確的向我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大人如何主動去了解孩子就非常重要。同理心、耐心、認同與接納,加上溫和的約束和推動力,才是跟一個小小孩聊天的正確打開方式。
看了《帶你長大》,我愈加確定,一個孩子的成長,在學業成就之外,還有許多值得去追求的寶貴品質。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作為父母,不能只把眼光聚焦在孩子看得見的分數、背得出的詩、表演出來的才藝,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人格特質才是他日后面對生活波瀾更堅實的支撐。
如果你也認可我說的,那推薦你看看李坤珊的這本《帶你長大》,用充滿愛的語言,告訴你她十幾年幼兒園老師經歷中的思考,以及在處理實際問題中的技巧。可能不能解決你育兒過程中的所有問題,但是,她字里行間所倡導的“永不放棄的愛與信任”,應該是所有問題得以解決的基本原則。
最后,摘錄書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與父母們共勉:
“我們手心中的小寶貝,能在爸媽身旁感受到快樂,也能在一個人時,享受著與自己的寧靜,這叫‘情緒’的長大;他能利用環境給他的資源,也能想辦法解決眼前的限制,這叫‘智能’的長大;他能保護自己的所有,也能看見他人的需要,而把自己擁有的與他人分享,這叫‘社會’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