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復述原文
細數過往,我們曾讀過多少本書?又曾記住了多少呢?那次,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說自己已經讀了100本書,便追過去間了幾個問題:“最喜歡哪一本?為什么喜歡?對你有什么影響?它都有什么優點呢?”感受得出,對方剛剛表現出的自信,隨著問題的深入一點點的慢慢削減了。
我們都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也都聽說過,“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但讀書確又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拿到一本書,我們常常會沿襲小學時讀書的方法,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從第個字都最后一個字,生怕漏掉了一個字,生怕漏掉的這個字影響自己理解文章的精髓。
可事實往往確是,“剛看完合上書本便忘記了書里講過了什么了。”“都說這是本好書,但是我看完后卻沒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呀!”“看了好幾本關于時間管理的書了,為什么自己的時間管理還是一團糟呢?”
一方面,我們太相信我們的大腦,我們只負責用眼睛看,記憶、理解的事都交給大腦。事實確是,我們常常連昨晚吃了什么菜,鑰匙放在哪里都需要認真回憶一番,又怎能將理解并記住書中的精髓的重任完全交付給大腦呢?
因此,我們才常會聽說,“咦,這本書我好像在哪看過!我好像聽說過此事!”諸如此類模糊性的話語。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斷地安慰著自己:“書中那么多內容,只要記住了1%或2%就好了,至于其他的99%,反正已在大腦里如看電影一般已經過了一遍,以后需要用的時候,又會如放電影般出現在我的腦海里的。
回想我們買書時的初心,只是為了記住書中內容的1%或2%嗎?如果既花了錢買書,又花了時間看書,怎么也得記住個1/3才算對得起自己了。
所以,別再輕信“理解精髓就好”,那只是看書低效者為自己找的托詞,一個心安的理由。況且,即便是那些長期認真讀書的人,也會因為接觸的書越來越多,最后連之前看過的書的1%~2%都忘了。
A1一聯系經驗
記得上次參加寫作培訓課,課后作業是,以“影響我最深遠的一本書”為主題寫篇文章。我打開大腦的搜索引擎展開了多線程深度搜索,但最終也沒能寫出500個字來。
交作業時,看其他小伙伴文章中提到的書籍名稱,“咦!這本我好像看過呀!那本我好像也看過呀!”是的,似乎都看過,但卻無法羅列出個123。
同看一本書,為什么她就能寫出一篇文章,而我卻連簡單的幾句話還需要湊數呢?帶著疑惑,我“采訪”了伙伴一小蓉。
“小蓉,你的文章中提到的《人生效率手冊》我也曾看過,為什么就沒記住那么多的方法、觀點呢?你是用的什么方法呀?”
“哈哈,很簡單呀,因為我們的記憶力有限嘛,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需要被儲存,所以,在看書的時候,遇到有打動自己的點,或是有啟發的點,我就會做好標記,并且摘錄到筆記本上,并寫上自己的理解。好的方法,就借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唄!那你是怎么看書的呢?”
“啊。我啊,聽小學老師的話,從第一個看到最后一個字咯!最后的結果就是,僅僅記住了書名,書中的內容就跟沒讀過一樣。”我尷尬的笑了笑。
A2一規劃運用
與小蓉的溝通讓我意識到,雖然每天都在看書,但只是用眼看過了而已,并未用心,用腦與自己產生鏈接,就像初中上物理課時,我都會看似特別認真的聽著口
若懸河的蔣老師,在黑板上講解地球引力、牛頓定律,但是心已經飛到了操場,飛出了校園。所以,每每測試,能及格就算得上是燒高香的成績了。
看書亦如此,如若希望能吸收書中1/3以上的內容,并對自己產生影響,必須與自己產生鏈接,學以致用,為此,特為自已制定以下幾條方法:
1、帶著問題看書。以前看書只是順手在書架上拿下一本書后,便開始翻看,今后看書前先明確看書的目的,或者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去書中尋找答案。有了明確的目的,方向,效率得以提升,速度也會加快。
2、帶著大腦和筆看書。明確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書中搜索到答案時,便要掏出武器,用筆在書中做好標記,用大腦將書中的觀點、方法聯系自身的工作、生活辯證的思考,哪些可以為我所用,哪些可以改進,并寫好讀書筆記。
3、運用。曾聽說“學習”是分為“學”跟“習”兩個階段的,“學”即獲取信息,“習”即練習,唯有將獲取的知識、信息加以練習才能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今后不能再一味地停留在看的階段,而要多用,在用中不斷修整,不斷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