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想做的事,可以把它們按大小之分,大的如:去某地旅行、學一門語言、學一種樂器......;小的如:讀一本書、整理衣柜、完成今日健身計劃......。有的人開始著手計劃,有的人只是想想而已,想著等哪天空了再說吧。而真正把想做的事定為目標,每日朝著目標向前走的人又有多少呢?
大多數時候我們總是想的太多,付出實際的太少。你可能會抱怨,每天要做的事太多,要完成工作上大大小小的事,要處理生活中各種零碎雜事,每天起早貪黑,下班回家已精疲力盡,想運動健身但身體的疲憊說服不了自己從舒服的沙發中起來;想看一本書,但翻開一兩頁就困的不行。這時心里出現了一個聲音,“累了就好好休息吧,疲憊狀態下運動對身體不好哦!不想看書就不看了吧,改天再看也不遲呀!”于是你窩在沙發上看看美劇,看看綜藝節目,時間一晃已到你定下的上床睡覺時間,而這時美劇正看到精彩之處。你正在糾結是上床睡覺還是繼續看美劇時,心里那個熟悉的聲音又來了,“看吧,看吧,想看就看吧,這么精彩不看到結尾你能睡的著嗎?不就是晚睡嘛,少睡幾個鐘頭又死不了,周末的時候好好睡上一覺不就得了”。當你繼續精神抖抖的把美劇看完時已是凌晨2點,你上好鬧鐘,顯示鬧鈴響起時間還有4個小時,你有些擔心睡眠不足起不來床,熟悉的聲音告訴你,“沒問題的!4個小時高質量的睡眠完全足夠了,不是很多精英大佬們每天都只睡4、5個小時嗎?你這么年輕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你信心滿滿的躺在床上意猶未盡的在劇情回顧中入睡。當鬧鈴響起,你雙眼沉重的睜不開,伸手把鬧鈴延遲一遍,又一遍,直到理智告訴你再不起床就得遲到了,抓起手機一看時間,從床上蹦了起來,來不及梳洗,隨便換身衣服抓起包,飛奔出門......
我們會認真的花大量的時間來為想做的事制定計劃,看著行程滿滿的計劃感覺成功近在咫尺,對自己的執行力也充滿了100%的信心。而幾天或幾周后,你開始慢慢懷疑計劃的合理性,每天在8小時工作時間外用1-2小時學習英語,1小時學習專業知識,30分鐘健身,30分鐘閱讀,22點前上床睡覺,5點起床......,拋開上下班行程時間、吃飯時間,洗漱時間,老感覺精力不夠用,英語單詞記不住,學習進程完不成,健身馬馬虎虎完成動作,閱讀翻開書看了半天腦中還在想著白天工作上的事,眼看著上床睡覺時間就要快到了,而每日計劃項目仍沒完成,如果沒有完成就按時睡覺,會覺得自己好失敗。如果繼續完成,又不能保障7小時睡眠,第二天早晨5點又不能按時起床,就算勉強起床,一整天也處于缺電狀態,更別說完成下班后的計劃了,感覺時間怎么都不夠用,想想頭都大了......
開始問自己,整天這么累,要做這么多事,想去逛逛商場,上電影院看場電影或者參加朋友聚會都不能,這么辛苦到底是為什么呢?一旦懷疑,內心開始動搖,也就如法再全身心執行計劃,計劃慢慢停了下來,回到以往的舒適狀態,整個人似乎感覺棒極了!而之前的宏偉計劃可能會在多年后的朋友聚會成為餐桌上的談資,你會大聲感慨中帶著嘲諷到曾經的自己對于夢想執著做過的事,在某一刻可能也會突然想起曾經的夢想,想著如果當時堅持到現在那該有多好,現在的自己會不會不一樣呢?我們總是不滿足于現狀,總想著改變,又不肯付出實際努力,到處尋找通往成功大門的捷徑。可理想基于現實,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
生命太過短暫,就如俗話所說“你永遠不知道是明天先來,還是無常先來”。而我們總覺得還來得及,還來得及,就這么在“還來得及”的自我欺騙中走到生命的盡頭。而走到生命盡頭時才清楚的認識到生命的本質,帶著后悔和遺憾結束這一生。在布羅妮.韋爾的《彌留之際最后悔的5件事》中,她通過多年照顧許多臨終的病人,問這些人有什么遺憾,結果發現相同的主題一次又一次出現,在5種最常被提到的遺憾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沒有鼓足勇氣去過另一種生活”。在吉洛維奇和梅德韋克的有關研究調查結論中寫道:“當人們回顧一生時,那些沒完成的事情最讓他們感到遺憾......雖然他們做過一些讓自己懊惱的事,但最終讓他們后悔、受盡煎熬的還是那些沒有做過的事情”。
過你想過的生活,減少在人生終點時的后悔和遺憾。那么,現在就去做你想做的每一件事吧!
“成功”不只是大家所認為的大富大貴,只要是你達到或實現某種價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從而獲得預期結果,都叫做成功。和愛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是一種成功,維系一個幸福的家庭是一種成功,升職是一種成功,學業的進步是一種成功,克服了一個不良習慣是一種成功,......。成功,是一件關乎內心的事,它始于你的內心。你需要梳理自身,讓你的世界變得更加清晰。了解什么對自己最重要,找到一個實現它的明確目標,然后估算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哪幾步,考慮清楚每一步你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由此從未來倒推至當下,最后把每一個目標都寫下來。一旦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下一步就是行動。
人生永恒的問題絕不是我們將要做什么,而是“什么”是我們要做的。我們做的事有時不重要,有時又很重要。那些重要的事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所做的所有重要的事決定了我們的成功與否。你必須做、可能做、將會做的事都要靠邊站,你真正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你必須問自己“我現在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把當下這個最重要的事和你的目標聯系在一起,確定自己的優先事務,盡早規劃自己的時間。要為以下3件事預留時間:1.留出空閑時間;2.留出做優先事務的時間;3.留出做計劃的時間。
留出的空閑時間包括你每日的睡眠時間、運動、和家人的團聚、假期等,如果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都沒了,何以追求成功。一旦失去健康,你便失去了一切。成大事者不是拉長工作時間,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做的更多。在留出空閑時間后,就要留出做優先事務的時間。為優先事務預留充分足夠的時間去完成它,不惜任何代價維護預留時間,并專注于最重要的這件事。留出做計劃的時間,根據設定的目標,每周留出時間反思每一個目標,問問自己,"根據我現在的情況,我本周有什么樣的優先事務才能保證實現我的當月目標和年度目標?"根據現實情況對計劃進行修改。
生活就猶如一串珠鏈,每顆珠子都代表一個選擇。我們的目標承載著我們的規劃,規劃又托付著我們的行動所帶來的成效,它們緊密相連,缺一不可。我們追求的目標決定了我們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目標就好比一瓶膠水,它能將你和你所設定的那條人生路緊緊粘合在一起。目標是通往力量之門最直接的途徑,也是一個人能量迸發的源泉,還是信念與堅韌的源泉。只有堅信自己的目標和優先事務,你才能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一旦知道它是什么,你就會充滿力量。促使你毫不猶豫地實現它。信念最終帶來行動,一旦有所行動,我們就避免了那個會破壞甚至損害我們奮斗目標的東西——后悔和遺憾。
選擇一個方向,邁開腳步,看看自己是否喜歡這條路。時間會為你帶來清晰的視野。如果你發現自己興致全無,那么再改變想法也不晚。
你的人生由你自己掌舵。幸福就誕生于圓夢的征途中。
附上一個小故事。
愿你明白,我們所期待的一切都不會理所當然的出現,你必須做些什么,才能實現它。
一天晚上,一名切羅基族的老人與他的孫子講起了人類內心都會有的一場斗爭:“孩子,這場惡斗發生在我們內心的兩只狼之間——一只狼代表膽怯,膽怯帶來了焦慮、不安、不確定、猶豫不前、優柔寡斷以及不作為。另一只狼代表信念,信念使我們冷靜、堅定、自信、充滿熱情、果敢、有激情和行動力。”
孫子思索了一會兒,乖巧地問他爺爺:“那么,哪只狼會贏呢?”
這名老切羅基人回答:“你喂養的那只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