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一本書是李開復的《做最好的自己》,下面記錄的是這本書的感想和收獲。后面看的書很多都有可能形成不了一篇文章,所以就把這些點滴收獲總結起來。
1、關于面試:我們在面試中經常最后一個問題碰到的是,面試官問我們“你有什么問題嗎?”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提問:您對我應聘這個崗位還有什么顧慮嗎?
一方面可以通過這個問題贏得更多的讓面試官了解自己的原因,即使不能應聘成功也有助于自己下次改進;一方面,通過這個問題也能判斷出自己應聘成功的概率有多大。P53
2、關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很多人遇到事情都很喜歡聽取別人的意見,但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基本上沒有一個人的際遇跟別人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別人的意見很多時候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思考。一個過分依賴別人的人無異于在向他人表明:“你看法發比我對自己的看法更加重要。”一旦持有這樣的態度,就容易隨波逐流,所以,學做一個“有主見”的人。
在生活中,我也經常遇到來詢問意見的人,但是我的想法是不要給別的成年人意見,成年人也盡量少給別人意見,因為人生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要學會對自己負責。
人生的判斷和選擇都來自智慧,智慧來自經驗,經驗來自錯誤的判斷。
3、關于自省:比爾蓋茨就公司的發展策略進行探討的時候,曾經打算不涉足Internet領域,后許多員工提出尖銳的反對意見。之后,比爾蓋茨花大量的時間重新認識和理解Internet產業,并寫出《互聯網浪潮》這篇著名的文章,后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
我是個經常反省的人,這種人的特色是一旦出問題首先喜歡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也喜歡把不好的原因歸結為自己。因為我比較相信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可以選擇和控制的,樂觀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主動去改變能把控的事情,用智慧去區分這兩者的區別。
4、關于自我管理:給大家推薦一種方法:把自己當做“別人”,向自己做一個承諾,要求自己做到一個可衡量的目標,最好是具體的、可執行的承諾。對待這個承諾,你要向對“別人”做的承諾一樣認真對待。
每個人每天大概會產生5萬個想法,而這些想法能夠落到實處的絕對寥寥無幾。大部分都喜歡考試找個“考友”,去圖書館找個“館友”,都是因為對自身的控制能力比較弱,只有在有其他人“監控”的情況下才能增強執行力。而人,終究要自己度過這一生自己面對很多問題,尤其是在工作之后,我們都要學會把自己當做是“別人”來對待,來一樣地遵守諾言。
5、關于成功率:從90%到99%的成功只需要增加一個備選方案。李開復有一次在做程序演示的時候,演示的成功率只有90%,領導問他能否一晚上把成功率提高到99%。于是,李開復帶了兩臺電腦去會場,因為一臺電腦出問題的概率是10%,兩臺電腦出問題的概率是10%*10%=1%,自然就是99%的成功率。
這個問題都不用多說,重要的事情多管齊下,準備好預選方案和Plan B都是非常必要的。尤其針對于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在這之前更應該多點去嘗試去發現,為自己未知的選擇先儲備知識。
6、關于基礎學習: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興趣的路上,也有很多人苦苦尋找而不得從而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是有些事情是即使不感興趣也要做的。學好英語、計算機就是目前這個時代發展最需要儲備的基礎知識,即使枯燥也要掌握。
英語是一門重要的工具,而這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打開更大的世界;計算機現在基本所有的工作都需要用到,如果實在不知道要學點什么做點什么,就先好好把這兩個基礎夯實。如果生命要盛開花,這兩個就是土壤和養分。
7、關于人生:這個不是從《做最好的自己》中看到的,而是最近《開講啦》節目中的嘉賓顏寧所說:人生唯一的公平,就是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的。
我很喜歡這句話,如果我們的結局都是終化為一抔土,那就讓這個過程更加精彩吧!
Do my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