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以你的現狀,來判斷你的未來,”
10年前,我13歲,大概小學5.6年級的樣子,也是在放牛。
當時我就經常在想:人們常說,不好好讀書,以后就只能放牛。當時只是想反駁,明明學習很努力,成績相對也還可以,為何還是要放牛?不開心。畢竟那個年紀,小盆友玩心還是比較大,稍稍天氣惡劣點,尤其看到同齡小孩在開心地玩,心里直癢癢。
我又反復問自己:什么時候才不用放牛?憑什么就我需要放,其他小孩只用負責開心地玩?怎樣才能不用再放牛?我和其他放牛人有什么不同?
放牛其實不是一件很難的工作,就是需要耗費大把的時間和耐心。但這對于一個10來歲的小姑娘來說卻是最磨人、最致命的。不能自由自在地和小伙伴們去玩,偶爾放牛的時候“不幸”還會遇到幾個同班同學或者任課老師,自我感覺“特別地難為情”,當時是真心覺得“很丟人”。擔心其他同學以后會笑話、竊竊私語、甚至覺得有可能在背后指指點點。誒,總之,那個年齡的小女孩,心思總是格外地敏感和細膩。
“每一個小小的“英雄夢想”,都不該被埋沒。”
大概“思考人生”的習慣,就是從那時候開始養成的。后來又放了超長一段時間后,“百無聊賴”,是真的“百無聊賴”,還帶了好久的超厚超厚的詞匯書去背,想想也是“勵志”。很多年后,還是習慣背單詞;很多年后,不管去哪里、做什么,還是習慣背重重的東西,一應俱全,寧肯錯帶100,不愿遺漏一個。所以,這是怪癖?其實,我自己感覺還好,一來磨練意志,意志力太重要了;二來如果萬一必備的材料或者物品沒帶全,真的很麻煩、很糟心,整個人都不好了。
當時和我們一起放牛的同伴有很多,大多都是家里“忠厚”人,就是和我們心智有點不一樣,但做雜事來,有人指派好,還是很可以的。印象中記得有一個就特別有才,很會畫畫,在河邊沙灘上,用木棍隨便幾筆,各樣家禽、農具、山川,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很是佩服。和TA們一起,生活很單調但也很純粹,一人、一牛、一浮生。
“一人、一牛、一浮生。”
我也偶爾這樣給自己打氣:也許我和“他們”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的。我還是學生,還“年輕”,還有許許多多的可能性,起碼中考、高考考得好的話,還可以出去上大學。當時的確是有這種信念的強烈支撐,畢竟從小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諄諄教導”和“循循善誘”。
記得小時候,粑粑麻麻常常引以為傲的說:“我家小孩上小學時就可以一個人放6條牛了。”這的確是事實,但在當時的我看來,很丟臉、特別特別丟人。誰愛放誰放,我才不想嘞,哼!哼!!哼!!!。
“Life was like a box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結果往往出人意料。”
現在回想起那段,或苦、或甜、或糗、或閑,卻終將遠去的時光,卻在很大程度上,極大地磨煉了我的意志、塑造了我的心性、鍛造了我的韌勁。以至于現在遇到一些較為“艱苦”的環境或者不太如意的事情,也更能夠立馬振作起來。與自己、與周遭、與內心很快達成新的和解。
“積極、陽光、向上的人,你就是自己的生命之光。”
如今,算是真正地實現了小小的跨步,真的通過讀書,走出了山村,走進了大學并順利畢業。這原本不是什么特別值得一提的事情,卻像一束微微弱弱的柔光穿越時空、翻過山巒、不懼險阻,切切實實地照亮了如夢、似幻、恍如昨的別樣盛夏光年。
前方的路還很長,不一定好走,但未嘗不是無限未知?無限可能?努力奮斗吧,未來,誰會知道,誰又說得準呢。
前方的路很長,不一定好走,但未嘗不是無限未知?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