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成麗
最近,有一篇爆款文章火遍網絡,叫做《“分組可見”是朋友圈最可怕的功能》,說的是人們通過分組可見這個功能,將自己的人生分裂成若干種,每一種人生狀態,是給某一特定人群看的。
對于文章中的觀點,我持保留態度,個人感覺,文章中舉的例子太過于極端,換一句話來說,給這篇文章點贊的人,誰能拍著胸脯說,我的朋友圈沒有過分組?
再說一件事,一周前,一條關于如何檢驗出你的好友是否拉黑你的方法在朋友圈里瘋傳,內容是這樣的:
這不是“測拉黑”微信第一次在朋友圈傳播,可從來沒有像這一次那樣,引起這么多人的吐槽,因為這一次,這條“測拉黑”挑戰了正常人的智商:將刪除朋友與清理內存節約空間直接掛鉤。
所以,很多微信公眾號迅速用科普的方式,糾正這一直接讓智商下線的“測拉黑”手段。
據我所知,周圍有好幾個朋友用這個方法“清理”了一遍朋友圈。?清理完的朋友圈,就能讓你擁有一個“天朗氣清”的微信生態了嗎?
并不能。
很多清理了朋友圈的人,通過這個方式發現,自己竟然被意想不到的人給拉黑了。因為被拉黑,生出來的各種郁悶和嫌隙,讓友誼的小船,翻得很徹底。
或許有人說,清理朋友圈,不就可以看清楚這些拉黑我的人的真面目了么?至少我也拉黑他,以后各走各路,各不相干。
可是,我想說的是,難道被人拉黑,就會讓彼此成為老死不相往來的仇人了嗎?
就算你把那些拉黑你的人給清理了,剩下沒拉黑你的人,就都是你的朋友了嗎?你就會毫無芥蒂,毫無保留地對他們開放朋友圈了嗎?
分裂人格的朋友圈,并不能因為彼此拉黑結束,只會因分組可見功能而繼續存在。
刪除拉黑功能和分組可見這兩個功能,最能觸及人性最深處,像極了兩種個性不同的人,一種簡單直接,棱角分明,一種圓滑世故,不著痕跡,若論及誰更擬人,肯定是后者更勝一籌,因為它更圓潤,更不容易傷害到別人。
最近參加了朋友圈“清黑”運動的朋友L無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郁悶,因為他發現好幾個他以為關系很好的鐵哥們,在微信里將他刪除了。
他仔細研究了一下幾個刪除他的人,發現都是原來跑口單位里的熟人。L原來是媒體人,這幾年,眼見傳統媒體式微,他也一股腦地闖了出去,自己創業去了。
可是,創業只是看上去很美,真正做起來,這其中的艱難有多少?可能只有L心里冷暖自知了吧。沒有了記者這個身份,沒有了媒體單位為他背書,很多原來關系緊密的朋友,在得知他不當記者之后,漸漸少了聯系,只是沒想到,竟然有幾個人將他默默刪掉了!
L氣到爆:這些勢利的人,難道發現你沒有價值了,就直接把你從朋友圈剔除掉了嗎?
同時,他也有些失落,畢竟,脫去媒體的外衣,他再也沒有那么光鮮的身份,不在原來熟悉的生活工作軌道中運行,沒有了被需求的存在感。
刷存在感這件事,從來都是朋友圈里最盛行的風氣,所以,才會出現那么多點贊與評論之交啊。
或許這個人,跟你只是一面之緣,但是一旦加入了你的朋友圈,無論你發什么,都會給你點贊,給你評論,即使他根本不了解你。如果,你的存在感,就是這樣刷出來的,你會覺得有意義嗎?
沒有用過微信“測拉黑”攻略的W,也被微信拉黑刪除功能深深困擾,她無意中發現,自己原本以為的一個好朋友,竟然將她的微信刪除了。
她真的是無意中發現這件事情的,只是因為想問問身在異鄉的朋友最近過得好不好。
W跟這個朋友已經相識十年以上,一直關系不錯,雖然聯絡不是那么緊密,但是每每相聚,必然相談甚歡。
她們倆曾經也有過相互憧憬,臥談未來的時光;也曾為品嘗彼此都愛的某家燒烤,半夜相約一同殺進店里,不管剛剛才說過的減肥大計;也曾攜手一起逛街,幾乎踏平了商場的美妝區,只為買到某一款超性價比的護膚品。
后來,朋友因為工作,短暫外派外地兩年。兩個人雖然不能再見面,卻也保持著微信朋友圈里的互動,偶爾微信問候彼此的近況。
每每想起那些過去,再想到自己被拉黑的現實,W不禁心如刀割,她不明白,到底是為了什么,她竟然就這樣被自己的好朋友拉黑了。
因為這件事,W吃驚地發現,微信朋友圈里的悄悄斷交,竟然如此傷人,她為了這件事情,甚至情緒低落了好幾天。
W設想過,或許是朋友手滑,誤點了刪除?雖然她知道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這微乎其微的可能性,W試著給朋友發過兩次重新加為好友的申請,可是這申請如石沉大海,一點兒回音都沒有了。
W也想過,朋友是不是在外地出了什么意外的情況?可是,朋友自己運營的微信公眾號,幾乎每天更新,在公眾號里,她跟粉絲互動頻繁,時不時發出她在旅途中的美好狀態,一點兒也不像有事的樣子。
大約過了一周,W也能坦然面對這件事情了。既然對方想用這種方式,割斷彼此的聯系,那就……這樣吧,畢竟,人與人的交往是相互的,朋友圈里的友誼,說翻就翻這種規則,你終究是要接受的。
不可否認,微信已經成為我們最重要的社交工具,它的功能從原來單一的信息溝通,到后來的語音,再到朋友圈,公眾號,幾年時間,微信的版本不斷迭代,已經形成了一個功能強大,涉及廣泛,算法復雜的微信社交帝國。
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微信社交已經替代了我們的現實社交,甚至將現實社交更加擴大化,例如,曾幾何時,微信只是密友之間的交流工具。
漸漸的,微信也沒有逃脫微博的命運,成了各種社交關系甚至陌生關系的集合頁面。工作上,微信號跟電話號碼和QQ號一樣,成了工作交流的工具。
我一直覺得微信分組是一個深諳人性的功能,以前,沒有分組的時候,很多人會發愁:如何悄然地屏蔽那些他們被迫添加的微信好友?
例如單位領導,例如一面之交的陌生人,例如工作關系的合作者,畢竟一旦選擇“不給他看我的朋友圈”或者屏蔽功能,就很容易被發現,產生一些很不必要的麻煩。
有的時候,你不想給他看朋友圈,并非討厭這個人或者今后不想跟這個人再有來往,而僅僅是覺得,自己的私密圈子不需要所有人加入而已,畢竟,生活與工作是兩個維度,生活里的社交與工作上的關系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感覺和距離是微妙的,有些原來親密無間的人,因為圈子的不同,漸行漸遠;有些原來并不熟悉的人,因為圈子相交,越走越近,這原本是很自然的社交狀態,但是因為有了微信這種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社交工具,這一切都變成了強迫性的。
那種通過分組將自己的生活分裂成很多種人生的人,畢竟是極端的少數派,大部分的人,使用分組功能,只是為了將自己的微信社交圈梳理得更加清晰和工整而已。
話又說回來了,為什么我們那么介意被別人拉黑?因為我們已經用微信朋友關系替代了現實中的朋友關系,并將此當做衡量友誼的唯一標準。
你介意被別人拉黑,是介意你和TA在現實中的友誼也就此被拉黑。
我問過我自己,我會不會介意被別人拉黑?
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我從來不去用“測拉黑”功能,在微信朋友社交這件事情上,我向來是愿意做一個社交“鴕鳥”的。
想想也是,你就算知道有多少人已經拉黑了你,有什么意義呢?只不過徒增煩惱和仇恨。
還不如好好在現實生活中,保護你的友誼;在微信社交圈中,真心待每一個人,如此而已。
番外——
今天寫這個主題,特別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屬于后知后覺的那類型人,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度常常滯后于很多人,例如當年下載微信,玩朋友圈都是《女不強大天不容》的編劇九枚玉老師引導的,而分組可見,則是一位關系很好的女朋友在鄙視中教會我的。
前年,我和這位女朋友一起去青島探班《女強》,一路上家長里短、明星八卦聊個沒完。她屬于特別大大咧咧的女孩子,熱愛一切時尚新潮的東西。聊天中,我收到了一個微信新朋友的申請,一看,是一位在工作上剛剛認識的人,算是剛剛接觸的陌生人吧。對于這種申請,我常常很為難,到底是加還是不加呢?
女朋友看我在為難,一臉鄙夷地說:你不會用標簽分組啊?來來來,土老帽,我來教你。
就這樣,我學會了標簽分組,學會了適當的整理自己微信朋友圈,讓自己從容的應對微信社交里的各種人群。
青島探班之后,我和女朋友各自忙著自己的工作,偶爾微信交流,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雞毛蒜皮。沒想到,一個月后,她突然發了一段語音給我,說她胃部患了腫瘤。讓我一定一定不要告訴別人。
我大驚,給她打電話。電話那端,她平靜地告訴我,她剛剛從上海回來,已經確診,正在保守治療,讓我不要擔心,應該沒事的。
在我有限的醫學常識中,隱約感覺胃部腫瘤是相對比較好治療的,所以聽了她的話,就非常相信了。
后來,因為換了新工作,壓力陡增,她還時常在微信里給我鼓勁,加油,甚至跟以前一樣,跟我吐槽一些不靠譜的人和事。她一直帶病工作,給我的感覺是她的病情正往好的方向發展。
直到半年后,突然接到了她病危的消息。當我匆忙趕到醫院時,她已經沒有知覺,我看著她瘦到極點的模樣,哭著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話,得到的回應卻只能是她眼角流下的一行眼淚。
當天夜里,她離開了所有愛她的人。
我一直沒有刪掉她的微信,偶爾翻看到她的微信頭像,偶爾在給新加入的朋友分組時,都會想起她,心里還會忍不住的痛,我知道,即使她在我的微信里永遠不會再跟我聊天,也不會更新朋友圈,可是,她會一直存在在我的心里。
所以,沒必要太介意誰拉黑了你,誰把你做了分組,誰屏蔽了你的朋友圈。別人做這件事,一定有他的道理,想得太多,沒有任何意義。
人在微信社交中最可怕的狀態莫過于,明明你已經進入到虛擬的世界,卻還以為它就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