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自己辛苦學習了幾年的時間了,在這期間學習了線下的課程、線上的課程、看了不少的書,每天因為看書學習睡覺的時間很少,娛樂幾乎全部放棄,電視電影和我基本無緣。可是我覺得我的進步是緩慢的,我的成就感是不足的。我時常在思考,我付出了這么多精力財力,我的進步為什么是緩慢的?
? ? ? ? 這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里,我也沒有特別的解決辦法。因為我是做培訓的,我需要看很多的教育文獻。在我持續的看教育文獻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好像有答案了。原來我原以為的學習都是“假”學習,那么“真”學習是怎么樣的呢?本文從二個方面進行分析:
? ? 首先,學習的有效性直接表現在思維的提升。那么人類思維的由淺入深分為幾個層次?如何判定自己的思維目前處在哪個層次?
? ? 接著,了解自己思維處于哪個層次之后,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在這部分內容里分為兩個小模塊:第一是如何從“手中無劍”達到“手中有劍”?第二是如何從“心中無劍”達到“心中有劍”,最終達到不用意識參與的“人劍合一”?
一、人的思維水平如何判別?
? ? ? 這幾年經常流行以前從未聽到的名詞,比如說“賦能”“私域流量”“增量、存量”“第一性原理”“第二曲線”“區塊鏈”等等。很多朋友經常談起新名詞,碰到我不明白的,我就會直接問,幫我解釋一下是什么意思吧?通常少數的人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至此,在我腦海里就留下一個懸念,一個知識點究竟怎樣才算真的懂了?
? ? ? 后來,逐漸深入教學領域,看了一些國外的研究書籍。驚奇的發現,國外的教育學家將思維的由淺入深抽象成了一系列的序列,這個序列就是培訓經常研究的教學目標。如果深入的了解教學目標,其實也是可以看到每種目標之下需要有哪些思維水平。反過來,要判定自己的思維處于什么水平,也可用于教學目標的判定方法來判定自己對于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水平。知道了自己對于某個知識點的思維水平,能夠讓自己在深入思考、深度理解這條路上繼續精進。
1. 教學目標代表了思維的由淺入深。
? ? 培訓專業人士對布魯姆教學目標非常熟悉,布魯姆教學目標將學員學習后的目標分成了6種級別,分別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新。
? 這幾個教學目標如何理解呢?我們用“賦能”這個案例來具體解釋。
? ?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管理書籍提到賦能,越來越多的管理人員口中也說這自己成為一個賦能型領導者。究竟什么是賦能呢?我們通過應用教學目標的六個層級的問題,測試一下自己對“賦能”這個定義的思維水平處于幾級水平。
? ? 首先,“賦能”這個詞來源于積極心理學中的一個名詞,意思是通過言行、態度和環境的改變給與別人正能量。現在“賦能”這個詞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管理領域。我查了部分在管理中對于“賦能”的定義,我認為比較精準的定義是這樣的:“賦能”是通過賦予你特定的能力,讓你能更好地開展“業務”。
用幾個問題測試一下:
1). 遮住上面的定義,請說出“賦能”的定義是什么?
2). 請說出“賦能”中特定的能力指哪些?分別舉個現實中的例子。在以往的過程中,賦能別人特定能力的案例,正反即可。并且描述給對方賦能后對方的反應是什么?
3). 請說出在你的生活或者工作中是如何應用“賦能”的?請舉出具體案例。
4). 請分析支撐“賦能”型管理者正確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5). 請說出“賦能型管理者”和“控制型管理者”各自的優劣勢,分析兩種類型管理的理論支撐是什么?并請舉出案例給與證明。及兩種管理類型適合的管理環境,請舉出相應案例。
6). 請結合自己或者其它案例,給與“賦能”的新的定義,或者和“賦能”思想相一致的新的行為,請證明新的定義的證據是什么,或者支撐論點是什么?
? ? ? 這六個問題就代表了學員最終學習后的效果的6層級別,從低到高分別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新。能回答出來第幾個問題代表自己對于“賦能”這個概念的理解到那種水平,代表自己對于某個知識點的思維處于那種水平。那么現在對于“賦能”的理解,目前在哪個水平呢?
2. 如何驗證知識處于哪級思維:?
? ? 教學目標的六個等級代表了思維由淺入深的六個等級。對于每個知識點都可以利用這六個問題來判斷一下自己目前處于哪種思維水平。
第一個問題代表“記憶”,“記憶”是你是否能夠回憶起或者用自己的話簡述概念。
第二個問題代表“理解”,“理解”是代表你是否能夠提出相關的案例去解釋符合和不符合概念的行為。并說出為什么。
第三個問題代表“應用”,在學習之后的生活中是否用理論去解決問題。解決之后對于理論的更深的理解是什么?在應用之后有沒有錯誤?缺失、遺漏?有沒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第四個問題代表“分析”,分析支撐觀點或者概念的論據是什么。
第五個問題代表“評價”,評價觀點的論據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適用于哪些情境,不適用于哪些情境。
第六個問題代表“創新”,應用之后是否根據情境迭代出新的理論,并且能夠用純邏輯驗證理論的正確性。
? ? ? 我們從以上的六個問題中發現,“理解”的基礎是“記憶”,“應用”的基礎是“理解”,“分析”的基礎是“應用”,“評價”的基礎是“分析”,“創新”的基礎是“評價”。這六個層次代表了每位伙伴對于每個知識點的思維層次。高層次的思維水平建立在成熟的低層次思維水平之上。
? ? ? 首先能不能記住的是最低級別。艾兵浩斯遺忘曲線說明,一天之后,對于新知識的遺忘率達到70%。僅有不到30%會記住。“能記住”在學習中都變得不那么容易。我在企業里培訓做了15年,負責管理培訓。大大小小的管理培訓進行了將近100場,現在讓我回憶這100場的培訓,記住了什么。那么非常可怕的告訴大家,我幾乎全忘了,甚至連參加培訓課程的名稱都想不起來了。
? ? 再舉一個例子,我每年讀書不算多,讀60本左右,有一天當我打開書柜準備找一本書讀的時候,發現了一本題目很吸引的書,拿下來翻開書,發現,書里面有寫過的筆記,說明這本書我讀過。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我竟然都忘了我讀過這本書。俗話說:讀再多書,不轉化你就是個Kindle。我發現我連kindle都不是,kindle還能記得住,我根本記不住,充其量就是個掃描儀。現在請大家試著回想,你參加過的所有課程、包括面授的、線上的、包括看過的書,記住了多少?
? ? ? 所以說,能記住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也是思維最淺的一個等級。
? ? 其次是理解,學習過的概念,有多少能舉出例子來?或者去關聯自己以往的過去,有哪些事情是符合概念的,有哪些是不符合概念的。符合概念的行為表現還有哪些?如果能回答上這些問題,才能說明達到了理解的思維水平。理解的前提是首先能夠記的住。
? ? 第三層應用。在實際的生活/工作中我是如何應用的?哪些效果好?哪些效果不好?效果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在應用中和理論發生的差距是什么?在理解之后,關聯以前或者別人的行為,受到了良好的體驗,才有可能付諸行動。那么如何才能知道并且做到呢?這中間有一個鴻溝叫做刻意練習,而且是持續的刻意練習。只有練習了之后才能檢驗自己的理解程度,才能繼續反思自己的思維推進理解的深度。
? ? ? 以上三點是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同時也是對于新知學習后的思維最基本的要求,這也是教學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應用后的知識才是自己的,除此之外都是別人的。
? ? 第四層是分析。分析觀點背后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提出了這個觀點。這個觀點有哪些論據可以支撐它是對的。只有在應用之后,才能對支撐論點的論據有更深刻的體驗與反思。這是對思維的高級要求。
? ? 第五層是評價,高手一般都是在大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觀點。對于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預測出會有哪些結果。或者說兩種不同的觀點的優劣勢什么,分別適用于哪種情境。評價只有在足夠的實踐和研究分析理論依據之后,才能針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論證闡述。
? ? 第六層是創新。是在以往的觀點中生成自己的觀點,并且能夠找出足夠的證據去支持觀點。并且經過實踐驗證后,證明是對的。這是創新。
? ? 分析、評價、創新是高級思維。我們驚奇的發現,教學目標的由淺入深,代表了思維水平的由淺入深。
? ? 無論在教學中還是在個人的學習中都可以應用這六問來判定一下自己對于某個知識點的思維水平,運用合理的學習方法促進個人思維水平的精進。
? ? 學習過這么多知識有多少是能夠回憶起來的?有多少是理解了?有多少應用在生活中去解決問題了?你是不是“真的‘在學習?
二、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精進思維水平?
1. 從“手中無劍”到“手中有劍”如何達到?(記憶、理解)
2. 從“心中無劍”到“人劍合一”如何達到?(刻意練習)
? ? ? 內在的思維總會表現在外在的行為中。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在實際的環境中應用、改善自己的行為、提升自己的價值。那么從沒有知識到應用知識細分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手中無劍? 心中無劍
第二階段:手中有劍 心中無劍
第三階段:手中有劍? 心中有劍
第四階段:人劍合一
? ? ? ? 用學開車來舉例子。不會開車的時候,對于開車的技術可能一無所知,或者可能零星的知道一點,這時候屬于“手中無劍 心中無劍”的階段,既不懂開車的理論,也不會開車。開車的理論是”手中的劍“,會不會開車是”心中的劍“。新手學習開車,教練教了如何開車,你一遍遍的背誦著口訣,而你還未上車試試,對于技術熟記于心,但是還沒有應用或者還沒有完全掌握,這個時候就到了“手中有劍、心中無劍”的階段,意思是了解了理論,但從未嘗試應用或者應用不熟練。接下來,上車練習,通過教練的監控和反饋,隨之而來自己產生的反思,更新了自己對口訣的理解,并且根據糾正的新的理解進行持續的練習,直至自己能夠正確的按照口訣順利開車,這是“手中有劍、心中有劍”的階段,這是時候有理論,有實操,但是在實操時依舊得回憶理論去指導實操,用意識參與指導行為。之后,隨著每天開車,口訣熟記于心,技巧越來越嫻熟。對于各種路況的判斷經驗越來越豐富,這個時候開車不用口訣,甚至已經忘了口訣,但是開車技術越來越好。有時候開車的時候會想事情,開過了一個街口,突然驚呼,剛才這段路自己是怎么開過來的?到了這個階段就是“人劍合一”,意思是下意識的行為,意識不參與指導行為,甚至忘記了口中默念的口訣。
? ? 總結一下:“手中無劍 心中無劍”是處于在沒有學習新知識,對于新知識新技能沒有理論,也不會實踐;“手中有劍、心中無劍”屬于學習了新知識,但是沒有應用或者沒有完全掌握的階段;“手中有劍 心中有劍”屬于學習了新知識,并且持續的應用了一段時間已經迭代了對知識的理解,但是每次實操還需用理論去指導實操;“人劍合一”屬于已經運用自如,已經形成了下意識的行為,甚至忘記了理論的階段。
? ? ? 如果用認知到思維的階段和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對標一下,我們發現如下圖。
“手中有劍”需要通過“記憶和理解”達到;“心中有劍”需要通過“應用和分析“達到;“人劍合一”需要通過“持續的練習分析反思”來達到。
1. 從“手中無劍”到“手中有劍”如何達到?(記憶、理解)
1) 為什么要這樣做?
? ? ? 在學習金字塔中展示了各種學習形式的學習內容留存率。聽講、閱讀、視聽、看示范屬于被動學習,學習留存率不超過30%;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屬于主動學習,討論之后的學習留存率會超過50%。這里的主動學習和以往人們概念中的主動學習的意思不一樣。以往人們理解的主動學習是主動聽課、主動看書等等,是本人的主動的學習狀態。而我們這里所說的主動學習,是和人們內在使用的能量有關,和主動思考有關,或者說和輕松與困難有關。聽講、閱讀、視聽和演示相對于討論、實踐和教授給他人都屬于比輕輕松的,毫不費力就可以完成的,這些屬于被動學習。但是和別人討論、實踐以及教授給他人是相對比較困難的,是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
? ? ? 再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人的記憶產生是由于感覺器官登記后引起了神經元的突觸。人類的記憶并不是儲存在神經元細胞內,而是神經元的狀態。神經元的狀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經常性的提取知識運用知識、回憶知識,神經元的突觸就會增強,記憶就會越來越深。如果長時間不用知識,神經元的突觸就會萎縮,那么記憶就會被遺忘。記憶就猶如在一片沒有人走過的路上,第一次走了過去,路上留下一串腳印。如果一段時間內,沒有第二次經過這些腳印,長期的風吹雨打會逐漸的淹沒這片印記,記憶就會流失。如果持續的經過這些腳印,慢慢的走出一條路,就如同記憶就會加深。被動學習相當于只是在無人的道路上走過了一次,如果不給這個腳印上多加深幾次,慢慢的腳印就會消失。被動學習消耗的能量也是相對較低的,給予神經元突觸的能力刺激也相對較小的。就像一條無人經過的路上,腳印的力量太小了,力量太小了,就沒有辦法讓腳印變成一條路。
? ? ? 相反,討論、實踐和教授給他人是相對比較困難的,需要學員深入主動思考、需要消耗學員更多的能量。在這些能量的驅使下,神經元的突觸會越來越強大,記憶就會比較持久。就像一條無人經過的路上,通過被動學習得出的腳印,再通過主動學習一次次的加深,最終形成了一條路。那么經過這樣的學習過程,記憶也會隨之變得持久,理解會變得更加深入。
? ? ? 所以說,主動學習其實指的運用更多的自身能力、克服惰性主動挑戰高難度的學習活動,主動思考的過程。增強記憶和理解的方法也是將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相結合,加大主動學習的強度,促進人們的主動思考,被不是被動聽講。
? ? ? 我們利用【有序思考+同伴反饋+角色互換】的方法來增強記憶及理解,同伴學習能帶來個人單獨學習更多的好處。
? ? ? 舉個例子:我練習寫文章很久了。有一次我準備投稿,我自己檢查了幾十遍,檢查的都快吐了,認為沒有什么問題了。我朋友看了以后,給我這樣的反饋:寫文章也可以用五星教學的思路寫,首先聚焦問題,在聚焦問題的時候需要情境導入。我聽到他這樣的反饋之后,醍醐灌頂,發現了自己的薄弱點,立刻對文章進行了大的改動。同伴學習能夠發現更多的薄弱環節,而獨自學習沒有辦法達到的。
? ? ? 綜上所述,同伴學習能帶來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a. 同伴可以提供理解新知的不同參考點;
b. 學員可以觀察別人如何加工新知,吸收經驗為我所用。
c. 學員可以獲得有關新知的新觀點;
d. 學員相互之間溝通想法時,可以收到來自同伴的反饋。接收到反饋并反思自己的行為,反思是成長的關鍵。
2)具體操作方法是什么?
? ? ? ? 具體操作步驟為:在每個新知學習完畢之后,用這5個步驟來進行主動思考的【有序思考+同伴反饋+角色互換】過程:
a. 總結:用自己的話總結知識點,對于新知提出自己的想法、理解或者建議。
b. 關聯:提出一個符合概念意義的正例,并說明原因,為什么符合概念。反例:提出一個不符合概念意義的反例,并說明原因,為什么不符合,怎樣改進才能符合。
c. 分析:分析支撐論點的論據分別是什么?
d. 同伴反饋:在分享是為傾聽者和分享者兩個角色。傾聽者在分享者分享時只可以記錄。分享者按照前面的三個問題進行分享。分享結束之后,傾聽者可以從以下角度提出自己的見解:
? 1)反饋分享著和自己觀點不一致的內容和遺漏的內容。
? 2)向分享者提問:向分享者提問自己沒有聽到的有關于知識點的內容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 ? ? 例如:分享者分享“賦能”,如果在分享當中沒有分享到“賦能”的具體行為時,傾聽者可以問:"賦能"的具體行為有哪些呢?
e. 角色互換:傾聽者與分享者角色互換。
? ? ? 其實大家回顧一下這五步,這五步其實就是促進每個人主動思考、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一定不是被告知的方式,而是通過每個人自己大腦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只有主動思考了,主動運用自己身體的能量了,大腦神經元突觸的鏈接才會形成,才能增強記憶。
? ? ? 作為家長,我們經常告知孩子一些知識;作為管理者,我們經常告知團隊一些知識。通常以一句,明白了嗎?作為結尾。通常對方會以”我明白了。“作為結束。如果只是聽過了一遍,沒有動用自己的能量去主動思考,那么我們需要懷疑一下,對方明白的是不是我們想要的明白?是不是真的明白?
3. 從“心中無劍”到“人劍合一”如何達到?(刻意練習)
? ? ? 培訓師有一個教學技巧叫做五星教學法。大致是或在講解知識之前為了讓學員更好的理解,我們通常會激活學員的舊知,讓學員用舊知去理解新知,這叫激活舊知。學習五星教學之后,在教師手冊中每個知識點下,按照五星教學的步驟設計課程。有次我在培訓中講到一個知識點的時候,我發現學員的眼神有質疑的、有明顯反抗的。但是知識點肯定是沒問題的。回來后,我就在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我發現,我直接講授了新知,而沒有運用激活舊知這個環節。于是開始重新設計,如何在這個知識點中激活舊知,想了好幾天終于想出來了,打開電腦,準備更新教師手冊,發現在教師手冊中明明寫清楚了激活舊知的環節,但是在講課中卻忘記了應用。這說明了什么?我已經達到了“手中有劍”的階段,但是沒有做到“心中有劍”。知道并不一定能做到。知道并不代表能改變習慣,知道并不代表這項技能已經能夠成功應用,知道了并代表這個知識就成了自己的。需要長期的刻意練習將“手中有劍”轉變成“心中有劍”。
? 從“心中無劍”到“心中有劍”通過刻意練習的方式。刻意練習怎么練?刻意練習被拆解的步驟為:
第一步:分解步驟,出聲思考:將內容拆解成步驟,思考每個步驟如何進行,并用出聲的方式說出來。例如學開車,發動車這一個動作被分解成了幾個步驟,踩離合,踩剎車;打火;松手剎;慢抬離合;輕踩油門。在練習之前,口中默念口訣,心理預想假裝發動車的場景。
第二步:監控方法,糾正錯誤:在練習過程中,監控自己的練習是否按照拆解的步驟進行,練習當中是否有發生錯誤的地方?是否有遺漏的地方?在發現有錯誤及遺漏時如何調整?例如,上車練習發動車,教練在旁邊監控,同時口中默念口訣,同時監控動作發生,在動作和口訣不一致時立刻糾正。
第三步:反思整合:練習之后反思這次的練習有效果的是什么?沒有效果的是什么?沒有效果,如何改進?下次練習改善的目標是什么?例如,一次發動車練習之后回顧這次為什么沒發動著?因為離合松的太快了。于是慢慢松離合,慢到什么程度,形成了心理表征整合到了技能中,再次提升了對技能的理解。
? ? 刻意練習其實是不斷的給神經元給予能量,讓神經元的鏈接越來越強悍。刻意練習分為兩種,一種是預想情境,另一種是實際操練。預想情境是在腦子演練在情境發生的時候如何用學習過的東西去應對。另一種是現場演練,在每次演練之后反思剛才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做的不好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下次如何改善。只有經過刻意練習之后,知識才被應用。知識的應用會再次增加對知識的深度理解。這是一個飛輪效應,因為學習了新知受到了良好的體驗,之后新知被應用了產生了不錯的效果,經過反思促進了對新知的更生的理解。認知心理學上說,預想情境的刻意練習和實際發生的刻意練習在腦海里使用的能量是相當的。
? ? 總結下來,有效學習的方法四個字是“主動思考”,絕不是“被動接收”。刻意練習也是伴隨的主動思考的過程。
? 通過”主動思考“讓神經元的突觸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勁;通過”刻意練習“讓神經元的突觸互相鏈接,形成一條條通往智慧的公路;通過不斷的實踐反思分析,讓知識快速的提取及應用,將一條條公路打造成通往智慧的“高速公路”。
祝福大家在“主動思考”的路上越走越豐滿~祝福大家通過“主動思考”在大腦中修建無數個通往智慧的“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