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課上,老師舉了水杯的例子來說明沉沒成本對一個人選擇的局限和影響。水杯就是存量,每個人都有存量。一味地圍繞存量去思考問題叫做定勢思維。
在此之前,我并沒有意識到手中的水杯也是存量和沉默成本。在得到一個工具的同時,我們獲得了一個存量,也就產(chǎn)生了一個沉沒成本。有時我們能意識到這是沉沒成本,而有時根本就意識不到,就像這只水杯。我的第一反應(yīng)是該拿它去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這個時候,我以為我拋開了沉沒成本,其實(shí)只是以為而已。在我不自知的情況下,我正背負(fù)著沉沒成本上路,走起來感覺很吃力,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以前常被人們說起的定勢思維,估計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給一個水杯就只能想到裝水,給一支筆就只能寫字……沿著這個思維演繹下去的話,給一個碗,估計能做的事就只有乞討要飯了。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也不應(yīng)該成為成本。但要一個人完全拋開沉沒成本基本是很難做到的,那樣的話,就相當(dāng)于要他否定自己的過去。而一個人的現(xiàn)在,正是由無數(shù)個過去組成的,否定過去就等于否定自己,這個目前人類還是很難做到的。不然,圍棋大師李世石就不會敗給阿爾法狗。
既然沉沒成本難以完全放下,那是不是說說我們就不用去管它了呢?當(dāng)然不是。沉沒成本分為兩類:一類是我們能意識到的;一類是目前尚未意識到的。對于意識到的沉沒成本,那就應(yīng)該果斷拋開,免得影響我們對當(dāng)前的選擇;對于目前尚未意識到的,不要焦慮,順其自然地去接受。然后通過不斷學(xué)習(xí)和自我迭代,就能意識到更多的沉沒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