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讀《僧侶與哲學家》的片段
【在對話結束后,僧侶的結論:
在我和父親(哲學家)的對談中,
我自己想做的是分享和解釋,
我父親想做的是分析和比較。
在我流浪的過程中,和父親的親密關系從來沒有減弱。
我們從來沒有機會討論生命的這些原理。
但是對話再有啟發性也永遠不能取代個人經驗的安寧。
如果我們要了解事情的真正面貌,那是不可缺少的。
佛陀經常說:“是不是道路就看你走不走。”】
這段話中我對兩句話特別有感觸:“但是對話再有啟發性也永遠不能取代個人經驗的安寧”和“是不是道路就看你走不走”
對于第一句,我們常常會陷入思考的坑,而錯把想過的事自認為已經做過了,我們常常聽人說三思而后行,而且還被人引經據典的說是孔子講的,其實這是誤讀,孔子說的是:三思而行,再思可矣。意思是遇事不要想三遍了,想兩遍就可以行動啦。因為想三遍基本上你就不會去做了。
是不是道路就看你走不走,佛陀說的太對了,思考永遠沒有后果,而只有行動才會真正引發后果。行動中的人沒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