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的概念最早于2009年12月由中國物流技術協會信息中心、華夏物聯網、《物流技術與應用》編輯部聯合提出。智慧物流以物聯網這項新興技術為基礎,其理念的出現符合現代物流業自動化、網絡化、可視化、實時化、跟蹤與智能控制的發展趨勢,符合物聯網發展的趨勢,是未來物流發展的方向。
“智慧物流基本概念
目前,各界人士對智慧物流的概念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智慧物流是指將無線射頻識別、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等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物流業運輸、倉儲、配送、快遞等基本環節,實現物流行業的智能化模式與自動化管理,實現智慧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系統自動化的運作模式,主要利用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實現物流配送體
系的高效率與低成本智能化運作。
“智慧物流功能
智慧物流一般具有識別感知、優化決策、定位追溯等功能。1、識別感知功能。智慧物流要將物品信息進行數字化處理,通過使用射頻識別、衛星定位技術,快速對物品進行識別,進而實現物流領域中生產自動化、銷售自動化、流通自動化的管理。2、決策功能。將數據挖掘和信息處理技術應用于物流管理和配送系統,通過對物流數據、客戶需求、商品庫存等信息和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計算并決策最佳倉儲位置與配送路徑,實現物流存儲與配送決策的智能化。3、定位追溯功能。通過射頻識別、衛星定位技術,可實時獲取車輛及物流配送過程各環節的數據和信息,了解貨物的位置和狀態等配送信息,對貨物進行定位和追蹤管理,為客戶與管理者提供實時的物流運行狀態的信息反饋,并可對物品產地等相關生產和流通信息進行追溯,當物品出現問題時,便于追根溯源。
“基于物聯網的技術架構
物聯網主要有三層架構,即感知層、通信層和應用層。
感知層是物聯網的基礎,是物理世界與信息世界的銜接層,其作用相當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膚等神經末梢,是物聯網識別物體、采集信息的來源;通信層主要實現信息的傳輸與通信,相當于人的神經中樞和大腦,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應用層主要指為各種具體應用提供公共服務支撐的環境,是實現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識別與感知,發揮智慧作用的平臺。
智慧物流的技術架構遵循物聯網的三層技術架構,按照現代物流的應用要求對各層進行細化,為現代物流提供更為有效的技術支撐。其實施過程可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考慮將物的基本信息實現實時共享與互通;第二步,考慮對各個物流活動的信息進行感知,將物流信息與物的信息進行融合,保證物的物流過程信息化;第三步,利用自動化技術實現物的搬運過程自動化,降低物流搬運強度,提高物流準確性;第四步,將各個物流活動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串聯,實現物在整個物流過程中的信息集成與一體化;第五步,也是最后一步,對各個物流活動進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不斷利用互聯網技術深入優化物流活動,最終實現智慧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