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宋老師
01.
最近這段時間,我感覺自己正處在人生低潮期。很多事情都進展地不順利,工作和學業(yè)都感到有很大壓力。
有一天,我把自己處在低潮期的狀態(tài)發(fā)到了朋友圈,有朋友就問我說:怎么經(jīng)常會感覺你處在低潮期?
沒錯,自從讀博士以來,我經(jīng)常會有一種“人在低谷”的感覺。因為做學術和做其他事情畢竟有所不同,是一件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情,同時也要有一顆做冷板凳的決心。
要想畢業(yè),需要在高質(zhì)量的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這件事情對我來說一直有很大的壓力。除此之外,畢業(yè)論文馬上就要開題了,自己的選題是否有價值,是否有繼續(xù)研究下去的可行性,也是需要反復斟酌和考慮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要兼顧好工作和家庭,如果假裝自己很容易就能應對這些壓力,是一件騙人的事情。
雖然我也知道,那些殺不死我的,必將使我更加強大。只要熬過這些壓力,我就一定可以變得更加強大。但是,這個痛苦的過程,沒有人可以替代,只能自己一點點去熬,一點點去承受。
累了的時候,我經(jīng)常安慰自己說,“偉大都是熬出來的。”
02.
在讀博士之前,我一直堅持下班后寫作,然后把寫的文章在訂閱號上發(fā)表出來。
我一般會在文章中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難題,然后寫自己如何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加以化解。
讀博士之后,隨著學業(yè)壓力的增大,我放緩了在訂閱號上寫作的頻率,有時候,甚至一周都不寫訂閱號文章。
我企圖把更多的時間用來讀專業(yè)書籍,或者用來寫更加專業(yè)的學術論文。開始的時候,我認為這樣做就可以給自己卸下一點壓力。
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其他的事情可以停,但是在訂閱號上寫作這件事不能停。
因為一旦停下寫作,我就喪失了成就感和存在感的重要來源,在情緒上就很容易陷入到低落的狀態(tài)。而這種低落的情緒,也會影響做其他事情的效率。
堅持寫作則可以讓我產(chǎn)生更多的積極情緒,而這股積極情緒可以遷移到做其他事情方面,進而讓整個人呈現(xiàn)出更加積極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不斷提高做事情的效率。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曾經(jīng)說過,所謂幸福,就是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盡可能多地去發(fā)揮它。
對于像我這樣一個性格偏內(nèi)向的人來說,去洞察人心、寫一些感情細膩的文字是我的優(yōu)勢。如果能夠經(jīng)常在生活中去運用這個優(yōu)勢,我就很容易感覺到成就感和存在感。
我甚至覺得,“我寫故我在。”如果很少去發(fā)揮這個優(yōu)勢,我就很容易產(chǎn)生失落感和挫敗感。
在堅持寫作的過程中,我悟出一個道理:千萬不要以“浪費時間”為理由而停止去做那件能夠發(fā)揮你的優(yōu)勢的事情。因為一旦停掉,人生就會喪失存在感,變得壓力重重、索然無味。而一旦重啟,人生就會煥發(fā)光彩,生機勃勃。
03.
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是一位性格偏內(nèi)向的人,那么當你遇到人生低潮期的時候,我也建議你嘗試通過寫作來治愈自己。
前些日子,有學生來辦公室找我聊天。他說自己比較內(nèi)向,很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多想,因此在人際交往方面頻頻感受到壓力。他還說,他非常討厭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
我告訴他說,性格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要看到自己性格當中美好的一面。
內(nèi)向的人,感情豐富,往往在寫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于是,我建議這位學生通過寫作來尋找成就感,進而治愈自己。
這一觀點馬上得到了學生的認同。而且,這位學生的執(zhí)行力很強,沒過多久就給我發(fā)來他所寫的一篇“有關他個人心靈成長”的文章。他告訴我說,他很享受寫作的過程,感覺很多負面情緒都被釋放了。
其實,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早已證明:寫作具有宣泄、撫慰、重構認知的功能,在心理治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形式的寫作,都具有心靈治愈的作用。那種比較正式的商務信函或者是公文寫作,就肯定就無法治愈你的心靈。而日記,或者是偏向于記錄自己成長故事的寫作形式,則更加容易起到治愈的效果。
在《哈佛非虛構寫作課》這本書當中,作者提到,一個好的故事應當具備三個層次,分別為:敘事,情感,意義。我認為,如果想要讓寫作達到治愈心靈的效果,這三個層次也缺一不可。
具體的方法是,如果你遇到一件不開心的事,你可以先把這件事的經(jīng)過給寫下來(敘事),然后再描述一下自己面對這件事情時的情緒反應(情感),最后再嘗試為這件事情賦予相應的(意義)。
這種寫作模式,就更加容易達到宣泄、撫慰、重構認知的三重心理功效。
04.
在這個新媒體大爆發(fā)的時代,有不少人通過寫作獲得了大量的粉絲、樹立了自己的品牌、獲得了更多經(jīng)濟上的報酬。
在這番美好畫面的激勵下,很多人就會把寫作當成是一件非常功利的事情去追求。
不信你看看現(xiàn)在市面上很火的寫作課程,更多的是把“寫作”和“個人增值”或者是“財富自由”給綁定在了一起。
然而,如果你想要從寫作的過程當中獲得心理上的治愈,那么就要學會享受寫作本身的過程,發(fā)自內(nèi)心去寫作,讓感情自由地去流淌。
而不是,為了取悅別人,完全是為了達到某種功利性的目標去寫作。
在之前寫訂閱號文章的過程中,我曾體現(xiàn)出比較強的功利性一面。具體表現(xiàn)為,過多地關注一篇文章的閱讀數(shù)和點贊數(shù),為了起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而煞費苦心。
當文章在平臺上發(fā)布之后,如果這篇文章的數(shù)據(jù)很好看,我就會覺得很開心。如果一篇文章的數(shù)據(jù)不好看,我就會覺得有點垂頭喪氣。
后來,我認識到,這種過于功利的心態(tài),讓我無法享受寫作的樂趣,應該予以糾正。
05.
心理學里面有個效應叫做過度理由效應,說的是:過分關注外在獎勵,會弱化一個人的內(nèi)在動機。
也就是說,當我過分關注寫作能夠為自己帶來的外部獎勵(名聲、好評、收入)的時候,我就很難享受寫作的樂趣了,也很難通過寫作來治愈自己了。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當中曾經(jīng)寫道:“我從寫作中汲取的教訓是,作者應該從創(chuàng)作樂趣中得到酬報,從思想負擔的釋放中得到回報;對其他東西不必介意,表揚還是苛評、失敗還是成功,都應該在所不計。”
臺灣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錢有四條腿,人有兩條腿。”也就是說,當人做事情的時候,如果過于看重“金錢”這樣的功利性目標,反而很難追到金錢的。但是如果一個人能夠?qū)W⑾硎茏鍪虑榈倪^程,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金錢反而會追上來的。
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總是把寫作當成是現(xiàn)實功利性目的的手段,則會寫得很累,最后也很難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如果能夠享受寫作的過程,不僅可以治愈自己,也會順便達成一些功利性的目的。
今后,讓我們一起,通過寫作來治愈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