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到今年第六屆壹佰案例峰會,認識的“程序猿/媛”朋友越來越多,時間長了就發現,程序員的世界一點也不單調,外界傳說的不善言辭、最大的樂趣就是買“機械鍵盤”都是不對的。你見過周末組團去山里騎哈雷的研發經理嗎?你見過買玉石、自己設計加工飾品的敏捷教練嗎?你見過拍照技術比畫原型還厲害的產品經理嗎?你見過開拉風敞篷車、一言不合就耍帥的技術總監嗎?
當然,這些都是“王者級別”研發帶頭人。都說IT從業者收入高,也是根據能力來決定的。就拿產品經理來說,根據2016年的一份調查報告發現,在北京的產品經理,41.4%的人群月薪為5-10K,22.6%的人群月薪為10-15K,16.5%的人群月薪為15-20K,只有15.8%的人群月薪在15.8K以上,還有3.8%的產品經理,也許是剛入門的小白,月薪在5K以下。(被扎心的同學請留下地址,默默地給你快遞一斤帶紅燒肉味的通縣黑土~)
同樣是產品經理,差距為什么會這么大?年薪10萬和年薪30萬+股票期權分紅的產品經理差距在哪里?下面從產品設計、產品創新、交互體驗等3個最重要的維度來分析一下。
產品設計:用戶體驗掛在嘴邊VS換位思考身體力行
小編作為一只運營喵,在向產品經理提需求的時候,經常被一句“你不懂用戶體驗”懟回來,一句話懟得我沒脾氣。但自從朋友圈里有了很多產品大神之后,我發現高階產品經理并不會把用戶體驗掛在嘴邊,而是和用戶換位思考。
騰訊公益一元購畫的產品設計思路
今年8月份,朋友圈被騰訊公益“一元購畫”刷屏,一個H5界面為何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在產品設計上如何讓用戶低門檻參與活動?很多人認為這個活動之所以能夠火爆是因為有來自騰訊平臺的流量支持,但是騰訊公益平臺已發展幾年,通過這次活動才被更多人所了解,可見流量并不是主導因素。
一元購畫這個產品由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設計中心總監陳曉暢主導,從活動策劃的角度來說,這個活動在于消除社會偏見,通過1塊錢獻愛心的形式傳播受眾的同情心。
通過幾個簡單的頁面即可參與,每幅畫下都有一段音頻,每幅畫上都有作者信息,購畫后出現分享頁面,每一步產品設計都帶著對用戶心理的洞察和對用戶需求的滿足。
騰訊公益“一元購畫”的案例已入選2017年度TOP100全球軟件案例研究峰會,陳曉暢總監將在現場分享刷屏活動背后的產品設計理念。
TO B產品設計方式
經常把“用戶體驗”掛在嘴邊的產品經理還會忽略一個很重要的點,產品設計往往從用戶的需求點出發,卻忽略了人群特征,比如TO B和TO C的產品在設計上有什么不同?
暢捷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UED部門設計總監田霞是這樣描述的:B端產品就像做團餐或者工作餐,會更多考慮整個團隊的口味和需求;C端產品就像點菜,追求個性化,更注重個人的喜好和口味。
B端和C端產品在場景、產品和使用者方面均有不同,面對B端產品的眾口難調,可以通過場景化設計的方法,針對用戶面對的不同情境逐個分析。最重要的是,如何確定和抓住B端產品用戶中的核心用戶需求。
田霞總監以《舌尖上的設計——如何提升B端產品用戶體驗》為主題的實踐案例已入選2017年TOP100全球軟件案例研究峰會,將在現場從色香味的角度剖析B端產品設計的思路。
產品創新:照貓畫虎換顏色VS改變傳統做創新
有位做UI設計的朋友跟我說,如果產品經理告訴你這個要做成這樣,那個要做成那樣,按鈕放在那里,你就問他:你要抄哪個產品?直接截圖給我!
對產品經理來說,“創新”似乎變成了一個偽命題,更多的是“參考”,看到別人家產品什么功能好用,直接抄過來,換個顏色,換個logo,方角改圓角,基本上就差不多了。這樣的“創新”,憑什么年薪30萬+?
2017年人工智能尤其火爆,人工智能算不算產品創新?其實不算,人工智能是一種技術,而如何應用人工智能,就算產品創新了,比如新iPhone的Face ID。
那么怎么做好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之間的平衡呢?
產品創新要找到完美平衡點
來自Facebook的產品設計師Ruthia He說:設計過程就像一場需要在產品目標、技術實現、創意發揮、用戶體驗之間不斷探索尋找平衡的旅程。在緊張的資源中縱橫捭闔是一種藝術,舉例來說,你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你的產品目標是什么,但實現產品目標的技術實現資源很可能一直不足;又或者設計師的靈感催生了一項獨特的創意,但是這種創意卻不一定能被所有人接受。
如果你足夠幸運的話,在探索之旅行將結束的時候,你會找到那個兼顧所有因素的平衡點,只有這時我們才能說一個好的設計終于誕生了。
Ruthia He以《Balancing Creativity and technology to make innovation product(創新技術與創新產品的平衡)》為主題的案例,已入選2017年度TOP100全球軟件案例研究峰會,將在現場分享Facebook的產品設計哲學。
用戶至上,讓智能技術為人類服務
Alexa是亞馬遜提供的一項智能語音服務。風靡世界的智能終端echo,背后就是由Alexa團隊所主導。所在的機器學習團隊致力于為Alexa提供更精準的語音理解、語義識別及更具實用性的深度學習模型,讓Alexa更像“人類”。
Amazon 資深工程師陳亞說,智能家居的終端作為智能家居的入口,是各大巨頭搶占市場的主要陣地。無論是Amazon的echo系列,Google的Google home,還是最近蘋果剛剛推出的home Pod,都在極力的爭奪智能家居終端這個市場。那是什么讓亞馬遜一個零售業起家的電商從這場戰爭中脫穎而出,以壓倒性的優勢,占據終端市場70%的份額。客戶至上(Customer Obession),亞馬遜將這一文化信仰,貫穿于自己的產品線。
11月在北京召開的TOP100全球軟件案例研究峰會上,陳亞將以Alexa為案例,介紹亞馬遜客戶至上的產品設計信仰。
交互體驗:按鈕擺放更合理VS用戶使用更簡單
因為經常被產品經理懟,我開始去參加一些產品交流會。但是去了幾次之后我就放棄了,為什么呢?一個按鈕擺放能糾結一下午,從放左邊還是放右邊爭論到距離頁面邊距幾像素。
OMG,像素級別的事情我只對紅白機游戲感興趣。作為外行人,聽不懂這些產品設計哲學,但爭論的目的是如何讓交互體驗更好,讓用戶使用起來更方便。
可是,真正的交互體驗創新是什么呢?用MP3解決用收音機做的事,用手機解決用電腦做的事,用語音解決用打字做的事,用聲音代替點按鈕的操作,用眼睛代替舉著照相機的動作……這才叫交互體驗創新嘛。
人工智能時代能夠帶來很多的交互創新,比如天貓精靈。
2017年阿里巴巴發布了第一款人工智能終端:“天貓精靈”。上文也說到,谷歌、蘋果等大廠都在做智能音響,天貓精靈也是同類產品,用聲音代替按鈕操作,這是用戶體驗上最大的改變。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A.I.Labs)智能終端負責人茹憶說:天貓精靈作為阿里巴巴發布的第一款人工智能終端,我們如何思考人工智能時代的終端產品,進而決定做天貓精靈。我們將從技術和用戶體驗來看時代的變遷和進步,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到底有什么樣的進化和不同,這種不同會帶來怎樣的變化,對于整個生態和業界又會有什么樣的影響。未來人工智能終端的形態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未來我們站在哪里?最后落地到天貓精靈,我們為什么如此定義這款產品,讓天貓精靈成為2017年最成功的AI人工智能助手。
《揭開人工智能終端的時代——天貓精靈的思考和定義》已入選2017年TOP100軟件案例研究峰會,茹憶將在現場分享阿里巴巴人工智能的落地思考。
TOP100全球軟件案例研究峰會已成功舉辦五屆,每年會尋找100個軟件研發行業最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實踐案例進行總結復盤,累計為3萬人帶來年度軟件研發思路啟示。怎么樣,作為產品經理的你是不是還在背鍋和被黑的路上顧影自憐?現在,升職加薪的機會來了,11月9-12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和產品大牛學習產品創新、體驗設計,是時候報名了~
第六屆TOP100全球軟件案例研究峰會將于11月9-12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甄選100個本年度最具行業代表性的軟件研發案例,現場解讀其解決方案和背后的技術邏輯,幫助研發團隊快速提高效能。
更多TOP100案例信息及日程請前往[官網]查閱。4天時間集中分享2017年最值得學習的100個研發案例實踐。本平臺共送出10張開幕式單天免費體驗票,登錄TOP100summit官網即可申請,數量有限,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