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又整宿失眠了。
我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我的起床焦慮癥跟別人,跟工作無關,只跟我自己有關。
本來我一口咬定,自己過去一個月經常失眠早醒,醒來后控制不住地老想著工作,然后開始無助地感到焦慮煩躁,一是因為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太大,二是因為主管的斯巴達管理風格逼迫所致。
然而時至今日,部門已經被解散,我被分流到其他部門。按理說如今工作量已經比原來減少80%,主管名義上對我已經沒有指導責任了,我應該如釋重負,毫無壓力一覺睡到大天亮才對,怎么今夜又失眠呢?
問題的癥結浮出水面,夜深人靜,我睜著眼睛,在大腦與自己獨自決斗。
離開學校,社會這面鏡子讓我原形畢露,日復一日帶給我焦慮煩躁:在一年前里,在象牙塔里,我一直是一個優秀的人,老師同學對我都贊譽有加,好的成績持續給到我“付出總會有回報”的滿足感。但初參加社會工作,這一年里我腦子里揮之不去的都是別人對我的種種“差評”和告訴我“應該怎么做”:
“別這么悶,要開朗一點,跟大家打成一片”
“別只會埋頭苦干,只會做事的人是沒有前途的”
“讓你加班就加班,工作是讓你挑三揀四嗎?”
“你做的這些事都是溝通,跟盯吧,沒什么工作價值呀。”
.....還有很多很多,這些言語像我心里的一道道刀口,每到夜深我夢醒的時候,就開始流血。
對的,我開始無法接受這樣一個真實的自己,開始相信自己一無是處,覺得任何一個別的人都比我強。每個輾轉反側的深夜和凌晨,我在來來回回與自己糾纏: 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價值,自己如果被公司淘汰了怎么辦,能重新找到工作嗎?自己如此內向怎么去管理別人,成為成功人士?......
你會相信,這樣的害怕與焦慮是一個全國top4的985.211高校剛畢業的研究生的真實寫照?
我知道自己“患病”了,于是我持續不斷地自省,記錄自己起床時焦慮情緒發作的時間點和當時當下紛擾凌亂的思緒,狠狠地把這個“病體”從意識里揪出來,放到陽光下解剖一番。
太在意別人,就迷失了自己,太糾結于過去,就看不到未來。
問題其實就是答案。破解焦慮的鑰匙一直在攥在我自己手里: 悅納自己,放眼未來。
悅納自己,是我初一的時候在思想政治課上學到的詞,沒想到12年過后,我才更加深刻地領會其內在含義。
與其說“悅”納,更通俗地應該說是以平常心接納自己。認識到每個人都有長處短處。總拿自己的短處去比別人的長處,只會讓自己意志消沉自怨自艾。不妨換個角度,世事無絕對,每個事物都有多面性,而不是只有好跟差之分。
比如,我的確是個性比較沉悶,但相對地,我辦事比較牢靠不浮躁;比起高談闊論我確實更偏愛埋頭苦干,那是我自己深知自己剛開始工作要打牢底子;我提出加班抗議不是因為我驕矜,而是在人生的馬拉松里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
接受自己的不足,學會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有時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恰恰正是自己出彩的地方。
但僅從心理上悅納自己,也只能帶來一時的舒坦。我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要正視自己內心渴望變得更好,取得更多成功的欲望。只有我們的行動和心里的認知相匹配,我們的內心才能真正地“長治久安”。
俗話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我們需要認識到,從不完美要完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用無數次嘗試,每次進步一點點,直到量變引發質變。只要我們開始行動,每一次小成功都意義深遠。
即使我做的是項目跟盯是價值很低微的,但我若每一次都做得比上一次好,我也能成為項目跟盯的專家。第一周,我只懂得問別人進度,不懂得把進度在項目組內同步,那我第二周開始就將收集的信息匯總成周報,定期發出到項目組成員郵箱;第二周,我只做到了信息同步,到沒有做到項目風險提醒,那我第三周就在周報里增加項目風險判斷標準,用紅黃綠三種燈給每個人的進展示意,每一周都是新的迭代新的優化發生。
每一次得到反饋,不管是好是壞,我們將精力放在經驗總結上,著眼于爭取在未來做得更好。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變化調整,是每個生物生存的本能,是生物進化的奧秘,也是讓我們自己不斷變得強大的不二法則。
我知道,在以后面臨其他人生考驗時,我還是會焦慮會失眠,但同時我也有信心自己已經踏上了正確的道路,終有一天我會成就理想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