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出差,在滴滴喊了個出租車。上車走了三公里后發現司機沒打表,提醒下司機,他按下了表。當時師傅說到高鐵站大概40多塊錢的樣子,全程幾乎沒紅燈,20幾分鐘就到了。結果結賬的時候,打表是33元,加上之前的幾公里,就算10元錢,也只要43元。可滴滴打車軟件提示車費54.5元。貴了10元以上。
這個現象讓我明白,凡通過平臺和中介的,價格都會比正價高。只是我沒想到會有20%的差價?那餓了么,百度外賣是不是也有這么高的差價?
前幾天吃飯高峰期,在電梯問了幾位快餐平臺快遞他們的薪水怎樣?結果都吐槽說,只有2,3千元每月,車子油錢/電費還要自己出,車子壞了自己修(沒補貼),工作強度還超大。看來,賺錢的都是平臺呀,而且賺的都是大錢。
估計大家跟我都有感受,如果自己出去吃,15元能解決的一份午餐,到訂餐網上可能就25元了(至少要多餐盒,快遞費,菜價也貴了不少),而且還要20元起送。
呵呵,這樣算下來,原本15x30=450元/月的午餐,如果全程通過網上訂,就至少需要21X30=630元/月,貴了180元。吃得還不咋地。
這樣想,懶惰還是不經濟的,但帶動了網絡經濟。這究竟是件好事,還是一件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