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接受一個認知: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弊。趨利避害是人性深處的天然基因,或多或少、或顯性或隱性地影響著人們之間的交往。這里的對錯不是大是大非,更多是性情的沖突、觀念的爭論和習慣的不同。
這個認知之所以放在開頭,是有道理的:接受了它,可以將你從生活中大多數紛雜的瑣事中解放出來,立足于另外一個維度——“利弊”,更加理性而清晰地看待人際關系。
1、在和別人交往之前,請先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我有什么優勢?我能給對方提供什么價值?任何人際交往的發生和人際關系的維系都是有原因的,如果你說“我就是覺得和他/她待在一起舒服”,只能說明你還沒有認真地對待和分析你們的關系,一定程度上是對你們關系的不尊重和不珍惜。
“我是誰?”是個人身上地域、家族和文化標簽的體現,它是開啟陌生人之間交往大門的鑰匙,初步劃定了人際交往的圈子和層次。老鄉關系,同學關系,潮汕幫,清華校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酒逢知己千杯少”都是這些情懷的體現。情懷這玩意,更多地還是浮在感性層面的東西,保質期通常很短。
“我有什么優勢?”就是在蕓蕓眾生中如何被別人甄別出來,你身上有什么特質能夠吸引別人的目光,是個人魅力的標簽,大體上包括美貌、才華和實力。如今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自身沒有優勢或者優勢不明顯卻能夠過上從容生活的人,很少很少。當一個人身上沒有被這個社會所接受的稀缺資源時,他的人際圈子質量通常也不會很高。實力決定魅力,魅力決定吸引力,吸引力決定影響力,影響力決定人生高度。看到這里,請大家認真思考下,自己有哪些優勢,寫下來,持續鞏固和強化,相信很多人會不自覺地慢慢向你靠近。
“我能給對方提供什么價值?”是個人貢獻和需求滿足層面的標簽,你的優勢只有轉換成滿足對方需求的價值時,別人才愿意和你發生鏈接,或者說主動和你發生鏈接。其實有優勢和有價值不是一回事,要看具體受眾。比如你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優勢和實力最頂尖了吧,但是北京協和醫院不會聘你,你的優勢在人家那里不能轉換成生產力——救死扶傷,當然清華北大等高校會把你奉為上賓。富二代美女談戀愛不會主動找富二代闊少,你有錢的優勢在人家那里沒有吸引力,不是人家主要關注的,窮酸書生的浪漫和才華反而可能會受到富二代美女的青睞。
2、要正視你的人際關系動機。真正長久而健康的關系,一定是共贏的,互惠互利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人際關系就像一個天平,一個秤盤放置“付出”,另外一個秤盤放置“索取”,只有當兩個秤盤體量相當時,天平才能保持動態平衡。聽起來有點功利,可你要想想“久病床前無孝子”和“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其中演繹了多少離別紛爭和世態炎涼。我們只有擁有了足夠的砝碼之后,才能有和別人議價的基礎,在商場如此,官場如此,情場也是如此。有人說情場有例外,你看羅密歐和朱麗葉,還有梁山伯和祝英臺,他們都在短暫的絢爛之后迅速成灰,可是我們卻要活很久很久。
3、利他心態能為我們贏得好人緣。人際關系的本質是價值交換,你要從貓手里得到胡蘿卜,先要拿魚去換的。深諳人際之道的人喜歡說“我能為你做什么”,而普通人總說“麻煩你幫個忙”。在人際關系這件事上,利他心態是有復利效應的。真正決定我們行動的是思維,一旦有了利他思維,你給別人提供的幫助越多,你的口碑就越好,影響力就大,反過來幫助和支持你的人就會越多,你就更容易成功。上篇文章《身處人生低谷的正確姿勢》中,那個樓管阿姨為什么能夠幫我,相信看過的人都會明白其中的玄妙。
啰嗦了這么多,總結一下:持續打磨自己的某一項技能和實力,讓別人看到你,將自己的優勢轉換成滿足別人需要的價值,以利他心態為別人和社會提供服務和做貢獻,這是人際關系的終極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