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個故事,十幾年前,創業之初,和我們公司所在辦公樓同層的一家公司前臺有一排醒目的口號“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個口號就是精益思想的一個要點,我當時就認為這家公司很有未來。。。哈哈
一般認為,精益(lean)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豐田公司提出并構建的豐田生產體系(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90年代被美國和歐洲的制造業廣為接受和推崇,總結概括為“Lean”,中文的翻譯“精益”,也是很恰當的,體現出了Lean的思想和目標:精準、不浪費、需有益于達成最終價值。
為立刻把握精益的特點,我舉個例子。泰勒制(所謂泰勒科學管理)秉承的思想里,工廠生產過程中機器的停轉(哪怕是例行的維護)是缺乏效率的表現,因為停工時不能生產零部件被視為浪費,這樣管理目標之一就是如何使得機器能盡可能加足馬力生產。而在TPS或者精益生產中卻不這么看,在很多情況下,精益生產認為最好的做法而是讓機器停工,不生產零部件,因為這樣可以避免過剩生產。TPS或者精益生產中,認為這些過剩生產恰恰造成了生產中最根本、最大的浪費(因為生產出不符合價值的零部件;因為零部件積壓成本;因為會導致生產瓶頸等原因)。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種制造哲學(philosophy)上的改變。比如如何定義效率、如何定義目標和價值等。
在制造過程中,精益的提出除了上述有關機器停工的不同看法之外,還有這么一些現象分析:
* 之前的管理體系,生產任務和庫存完全被客戶訂單所拉動,這樣客戶訂單需求的波動將導致每天的生產計劃明顯的波動和差異,時間一長,生產被動混亂而無法響應需求,并可能進入一個負面循環。(從這一點,我認為精益也是可以認為供給側改革,以后撰文再說)
* 生產過程中直接成本高企,比如重復出錯引發的糾正成本;但在如何提升改進生產過程和設備上的支持資源(間接成本)上投入不夠,這樣只能繼續不斷的發生高額的直接成本。換句話說,我們是否可以適當投入更多在過程、工具、設備這些支持性的、基礎性的間接成本上,而降低如在生產工人這樣的直接成本以及因為做錯事情的恢復成本(recovery cost)。
另外一方面,仔細想一下,在服務運營過程中,我們是不是也存在以上問題現象呢,比如:工程師滿負荷加班,還是無法滿足交付;管理層也好工程師也好日常疲于奔命,卻很少花費時間精力去改變流程、加強工具、分析數據和瓶頸,而這恰好又加劇日常忙碌,更加無法騰出時間精力;客戶和市場需求不斷變化,常常是在不斷的抱怨投訴中終于產品提交了、上線了,卻還是不符合客戶需求,而要頻繁再改動。
這時候你真的需求精益了。精益思想有幾個特點:
1、堅決不浪費。上述已經談了這個觀點,“不浪費”是精益的初衷,包括做正確的事,也包括正確的做事。不浪費成本在不正確的目標和子目標上,不浪費成本在不正確做事而糾錯上。具體如下圖:
2、定義價值流(value stream),也就是識別出企業或者至少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價值流和價值點,然后砍掉整個制造和服務過程中不生產價值流中的價值的環節和資源(包括人員)。
3、強調對環境的反饋和回應,整個精益過程需要生產和服務過程與環境、客戶、市場持續互動和反饋,及時響應變化。
4、精益中強調定義團隊,而非部門或者個體。比如不同職能、技能的人員需互相了解對方的生產和服務需求、過程等信息,形成團隊目標,淡化部門和個人考核。
5、員工被授權,形成很大程度上的自治,使得他們能夠自主調整和創新過程,并鼓勵試錯。
6、公司或者部門對于員工來說更像一個學校,員工在組織中不斷分享、試錯、總結,不斷發展最佳實踐。也就是說,員工逐漸從一線工人(工程師)轉變為知識和工具生產者。
7、敏捷或者說柔性的自動化。精益運營需要廣泛的自動化,以構建運營基礎設施,在制造中是設備,而軟件開發、運維服務中就是工具平臺。但這些自動化基礎設施需要是柔性、可配置、靈活可調整。
8、整個價值流上全員貫徹精益思想并取得認同。價值流上局部實踐精益方式,是無法持續的。
當然還可以總結出幾條精益企業的特征描述,文末我會介紹兩本書供深入閱讀。
最后我想說一下,為什么這幾年精益思想又再次火爆起來,而且特別是在創業公司和技術行業而不像以前是在大型制造業。事實上,我們看到,精益在startup公司表現的尤其突出,startup公司現在都大談精益,它們在戰略層面,而不僅是在運營層面導入精益方式。為什么?是因為startup公司在面對蓬勃機會時資源相對更缺乏,必須從內部找潛力,也更需要精益。他們業已將精益作為創業戰略。
此外,我還觀察到,現在精益的實踐重點已經逐漸從運營領域到創新領域。
最后,那大公司資源就不缺乏了嗎?我們必須明白,在商業管理中,資源永遠是缺乏的,這樣才有了管理的使命。精益就是我們達成這個使命的戰略。
附書推薦:
1、《精益創業:新創企業的成長思維》英文名"The Lean Startup" by "Eric Ries" . 事實上,精益生產相關書籍我在04年05年就有閱讀,但卻是14年上半年看了這本書之后真正燃起對精益的熱情。
2、《改變世界的機器:精益生產之道》英文名“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The Story of Lean Production”。這是一本比較早的經典,國內終于15年翻譯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