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后基本上沒有從頭至尾完整讀過一本書,喜歡的文字也僅僅只是跳躍式的精讀節選,對于作者前言后語花費心思的鋪墊沒有太多耐心仔細閱讀。周五下午拿起放在手邊好幾天的劉文的這本《這世上的種種告別》,找回了那個中學時代每個月等待《萌芽》更新,拿到最新一期后迫不及待逐字閱讀的快感。
新概念作文正是我初中時開始興起的一股文字潮流,當時我們那個先鋒的語文老師組織全班同學參賽,每個人無論文字功底高低都被強制要求寫一篇1500字的作文,那時候的書寫習慣還處于三段論的考試作文及格水平,一個班偶爾能出兩三個文字表達自如熨帖的大都是平時被數學物理老師抓住上課看《萌芽》的不務正業分子,還記得當時我們班的最好成績是省內二等獎,那個男生如今讀完日本的電子碩士成為一名留日工程師。正如劉文在《最好的生活》中展現的,寫字的人多是辛苦且很難得到世俗成功的,能夠從我們那個小縣城走出去的少年,內心渴望的多還是一份現世安穩。
之所以能夠從劉文的文字中找回那久別重逢的欣喜和感慨,一方面是因為同齡人相似的生活經歷,另一方面也是她柔和細碎又跳脫瀟灑的表達。高考以后,讀書、升學、戀愛、就業,一直到一段時間內的租房、買房、疲于奔命等待未來的到來的狀態都是我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她用文字記錄下那些日子,讓這些時光看起來鏡頭感十足,我們這一代人從降臨人世似乎就沒有遇到過太多動蕩或不安,恰恰是因為外界看起來如此和諧美好,讓我們向內探索的道路越發坎坷艱辛。
《這世上的種種告別》這本散文集記錄的多是劉文在香港求學與工作的8年成長。一座陪伴你經歷成長的城市留給你的氣質有時甚至超過家鄉在人身上烙下的痕跡,《這世上的種種告別》中講故事的方式還是能看到“新概念”的影子,這也讓我讀起來多了一分親切與回憶,劉文的經歷完全可以稱得上是我們小鎮青年的文藝青年范本。走過不一樣的城市,與不同膚色的人談戀愛,做不一樣的工作,不斷挑戰自己,因為一支舞曲開始重溫一年前的回憶,因為一處風景想到那一年的自己,能夠這樣自由恣肆的經歷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成長的確值得記錄和羨慕。然而,當我終于也從小鎮走出,一次次用雙腳代領自己開拓眼界之后,逐漸開始思考,帶給我們改變的往往不是到達,而是出發。
當劉文到達香港,當我經過西安輾轉到達天津,我們都因為外界環境的突變而興奮、緊張、躍躍欲試,等待一切回歸一日三餐、工作生活,換一個城市并不會讓我們脫胎換骨,而帶給我們真實重塑的是面臨各式未知挑戰時,從最初手忙腳亂到游刃有余之后的氣定神閑。或許,選擇留在家鄉留在熟悉的地方,生活會順遂許多,彼時我們同樣還是在安靜成長,只是沒有那么多戰斗勛章式的傷疤可以炫耀了。
盡管,在世界各地生活學習多年,劉文還是會在不經意的某個瞬間流露出中國女生對于年齡或性別的不自信,她在不止一處表達超過25歲的女人已經不再有年輕,婚姻是她們最好的歸宿。每當看到她這樣的講述,總會驚訝這樣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青年女性也會將自己貶低到如此這般,不禁想起前兩天看圓桌派,徐靜蕾和蔣方舟的一段對話,當蔣表達出自己在相親市場的弱勢地位時,徐一句“他們有幾個能配得上你?”的反問,真是讓隔著屏幕旁觀的我狠狠的爽了一把。
不能詬病蔣方舟或是劉文在女性意識中的不成熟,只能說年齡并不是女人妥協的理由,真正獨立的思考與選擇才是女人成熟的標準。小時候總會翻看男性作者的文字,下意識的想象能夠從男性世界中汲取更多營養幫助自己快速成長,以適應這個男性話語權占絕對主導的社會,而如今,隨著自己自主或不情愿的一點點成長,開始會關注一些女性的表達,她們的經歷,她們的故事,她們的選擇與我不同,但那些內心戲大多相似。
私以為,《這世上的種種告別》中那篇《紅裙》最美好,在這里就不劇透了,等待各位看官自己翻閱。
附上一張某個晴朗午后在海河邊隨手拍下的小圖,愿每個勇敢的女生都能書寫自己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