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女兒仿佛每天都有十萬個為什么問我,有時能把我問的無言以對。
“為什么我要上幼兒園啊?”
“為什么我的爸爸是你老公啊?”
“為什么小狗狗沒有和它媽媽一起去散步?”
…………
這是三歲小孩子的提問,她們的提問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沒有太多的思考。可是我們成年人,在與人溝通或者工作中,就要思考如何問“為什么”了,好的提問分三個階段。
01、為什么
“可執行的好問題常常能夠為我們帶來改變,是能促使我們成長的催化劑”
什么是可執行的好問題呢?比如,小灶群里有個玩法是:堅持晨讀感悟勛章,每天堅持寫晨讀感悟。我能堅持每天寫嗎?答案只有兩種,能或者不能。一開始,我就懷疑自己做不到了,那么后果是我確實堅持不下來。
如果我這么問自己:為什么對堅持寫晨讀感悟有疑慮?是沒有時間,還是知識匱乏,寫不出來,亦或是怕寫不好招人笑話。了解了自己的疑慮,然后針對這些問題,進入第二個階段的提問,讓自己的疑慮消除。
02.假設……會怎樣
要用一種破壞性思維,想象一些不可能的事;或者重新組合,強制聯系一些不相關的內容
第一階段我們問自己:為什么不能好好陪伴父母?沒有時間,沒有耐心……
第二階段的問題可以是:假設這是我與父母能在一起的最后一年,而陪伴可以延續這樣的時光,我會怎么做?立馬飛到父母身邊,盡可能的多陪伴。
這一階段,我們只是想到了問題的另一種思維方式,最后我們進入第三階段。
03.如何做
需要強大的執行力,來解決問題。
為什么自己的晨讀感悟總是干巴巴的?
湯小小老師曾經分享過:1.怎么避免自嗨?2.用什么結構來寫文章。3怎樣讓文章生動。4.如何給自己定位。5.如何長期堅持寫下去
好好踐行這5個方面,晨讀感悟會不會寫得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好呢,一起試試!
今天我們分享了提問的三個階段,學會提出可執行的問題,然后想象不可能,最后用巨大的執行力破解問題。學會這些,我們走出舒適區,行動起來,干一些你曾認為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