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周末晚上,同事4個一起出差返京,還早沒有睡意,提議看電影, 扒拉出之前小美女同事推薦的《看不見的客人》,我沒想到的是,本來期待的完結后關于推理與反推理的討論卻演變成了生死話題。
? ? ? ? 那晚,一位同事說起來自己親身經歷的身邊人的生死,沉重的氣氛也勾起了我的回憶,一些自己不想回想的回憶。
? ? ? ? 我們國家,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含蓄內斂,生死是我們每個人都在 逃避、不想談論的話題,但這又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話題。在我的家鄉,親人去世了,有白事,就像電影《百鳥朝鳳》中的那樣,會請嗩吶、鼓手、二胡等等連續一天的送別,還有各種花圈以及家人的哭聲。白事兒過去了,入土為安,過完頭七,這就是過去的事情,從此不會再 談論,即時你想談,也不會有人跟你去聊。就好像人去了,他的一切也都隨著埋進了土里。我一直不喜歡這樣的方式,當天的吵鬧很多時候就像是作秀,讓人家看看我們家里 有多少人,把喪事辦的多大,顯示我們有多孝順。不過風俗不可避免需要去做,我更希望的是能有一些時間去靜靜的陪著 直到入土,能夠在去后還能時時回想,曾經一起的時光,這是去世的人曾經在世上走過的痕跡,更是對我們身邊人的念想。
? ? ? ? 恰巧今天看到《用心罵人》的公眾號有這樣一段來信:“ 父親生病了,女兒辭去工作陪在醫院,結果一特無語的朋友跟她說,你在醫院待著有什么用啊,還不如回來上班呢”。聽到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生氣,往往事情不發生在自己身上永遠不知道什么是痛。很多得了絕癥的病人,生命的最后時刻并不需要最好的醫療,而是在親人的陪伴下走完最后一程,于是此生無憾,可以 含笑而去。古語云:子欲養而親不待,對于漂泊在 外的孩子,比如我,很多時候會覺得,自己的父母還健在,我打個電話開個視頻給爸媽報個平安就好。其實不是的, 畢業一年,獨自一人來到北京,每月的工資雖然月光好歹夠溫飽,不會虧待自己。但是在父母的眼里,這是不穩定的,我解釋了很多很多次,拿了自己無數的例子來向父母證明我現在很滿意很穩定。但是在媽媽心里,無論怎樣都是不穩定。終于又一次談話,我忍不住了, 連續追問為什么覺得我不穩定,媽媽過了十幾秒說,因為你離家太遠,不在身邊,所以不穩定。那一刻自己第一次有想落淚的沖動有想立即訂票回家抱一抱媽媽的沖動。也想起自己為什么現在不想找男朋友的原因,因為怕自己找個家太遠的以后回家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