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華德福教育的常見誤區》在社區里挺熱的,昨天也有家長轉給我看了。其實所謂一個多元的社會,一件事情有多種聲音也屬正常。之前在兒童性教育方面頗有建樹的《善解童貞》的胡萍,也曾經寫過一系列質疑華德福教育的博文。甚至不少華德福的實踐者也在圈子里進進出出,出于種種原因有的號稱要博采眾家之長,融蒙氏、華德福、經典、學術于一爐,也有的則覺得這些智慧老祖宗也有,應該更回歸國學和經典,甚至有些從業教師也態度曖昧,傾向于吸取華德福教學實踐和方法,而和人智學保持距離。
這些都是事實,重要的是我們想什么,要什么,做什么?通過實踐和學習去探究、檢視、驗證、完善和成長。
從家長工作的角度來看,簡單的說這些表示只是出于家長對于華德福的誤解,可能說服力不夠強。因為這樣說潛臺詞就是因為你不懂,所以這么說沒道理了。那么事實是什么?這是一部分家長真實的當下,那么如何回應,完整的普及華德福理論知識嗎?一時半會兒可能說不清楚。那么做家長嘴上不說什么,估計心理也會犯嘀咕。
其實我感覺就個案而言,這種焦慮和認識來源于三個方面,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1)價值觀的差異。也就是說她相信什么,什么有價值,什么更重要?我們認為全人的發展(情感思考意志)同等重要,這里可以明顯看到這位家長對于讀寫,閱讀,外語,科學等等方面認知的(物質主義方面)十分焦慮。以至于她現在就想要,而且要達到她所期待的水平。所以她并不是不明白精神與物質的平衡,不是不明白教學和兒童發展的次第,而是她認為這一塊被低估和忽視了,所以我覺得首先是價值觀的不同。如果她不認同“軟實力(內在和品行,韌性和學習方法)”和“硬實力”同等重要,也不相信看不見的東西,不相信未來(例如如何證明中國的華德福畢業生就能上大學,不必別人差)。那么溝通的基礎就削弱了。
(2)對于華德福理念和實踐方面的理解,應該放在一個更廣泛和更長期的角度去看。作為老師可以看到不同年齡段很多孩子的狀態,更能夠理解不同教育方式對于孩子的影響,以及從現實結果上看到內在覺醒與外在點亮的合理性和現實效果。但很多家長只有一、兩個孩子,所以有些家長很難從長期、動態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能力發展,只是從橫向的水平對比中收獲了焦慮。所以他們刻意的把通過意志的學習或注重感受的學習貶低化,認為這并不是思考發展的鋪墊和前聲,從而強化了“華德福重藝術不重學術”的污名化。
(3)這也和目前我們華德福教育實踐的現實水平相關。在兒童發展、教學品質和父母工作上,我們的工作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此外來自教師的理解偏差、不確定、實踐不到位。從而造成家長不理解,不認同,也看不到孩子狀態、教學課業的特點和核心差異化在哪里,從而倒向焦慮和懷疑。
所以在父母工作,開放和展示,以及教學品質方面我們還任重而道遠,或許無需爭論,只是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給家長更多的機會去感受和思考。今天我看了五年級孩子的演出,很感動也很有感觸,看到了一些孩子呈現出了與之前不同的樣子,在舞臺上讓人耳目一新,在綻放,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和對未來的祝福。
另外,被我真心欽佩和尊敬的很多華德福督導老師(例如Christof Wiechert,Ben Cherry, KO, Adola, Philips Beaven等等),他們對于這個教育的理解深度和推崇,也是一種實證。很多公立教育出來的佼佼者,能感受到智慧的師長,很少會去贊美當下的主流教育,而更多的是反思和批判。Christof曾說過一個故事:
之前荷蘭做了一個研究:什么是最好的學校?可以想象,華德福學校會說自己是最好的,蒙特梭利學校會說自己是最好的,反正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有個很聰明的科學家,他采訪了5000位老師,問兩個問題:1.你在哪個學校教書?2.你的孩子在哪里上學?只有華德福學校的老師把孩子送到自己的學校,于是你就了解了這個問題。在德國,大家都知道,公立學校老師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華德福學校。而華德福學校的老師作為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華德福學校的比例要高得多。
我覺得國內的情況(將自己的孩子送到華德福學校的老師比例相當高)也類似。
尊重世界的多樣性,教育價值觀或許無需評價。但真正的全人教育是什么,能將孩子護送到那里?事實勝于雄辯,諸君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