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本人也是第一次安裝archlinux,嚴格來說是第一次安裝成功,記錄一下,既為自己也為新手。此方式是非UEFI模式,并且分區表使DOS的MBR方式,GPT分區表沒有測試。以后也許會在虛擬機中測試過進行補充。
-
溫馨提示
建議現在虛擬機中安裝幾次,直到安裝成功,并且可以正常開機,上網,打開桌面環境,有十足把握之后再在物理機上安裝,以免中間出現問題又沒辦法解決。并在虛擬機安裝的過程中記錄遇到的問題,以便日后參考。同時安裝的時候記得備份重要文件,以免安裝錯誤導致文件丟失。
-
準備安裝介質
- 首先準備archlinux鏡像,如果沒有可以點擊這里下載,最好選擇中國的鏡像服務,比如網易的。下載完成后校驗一下MD5值(官方文件的MD5值在md5sums.txt 這個文件中),如果相同那么可以進行下一步了;如果不相同需要重新下載并校驗,不推薦在MD5值不同的情況下繼續進行,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么問題。
- 刻錄至U盤。如果用的是linux系統或者Mac系統(話說這么優雅的系統為啥要換呢,也可能是雙系統吧),可以使用
dd
命令。把U盤插入計算機, 輸入命令ls -al /dev/sd*
, 一般sdb是你的U盤,也請先做好文件備份。 現在假定U盤是 /dev/sdb, archlinux的文件路徑是 /home/user/archlinux.iso,那么輸入命令(需root權限)dd -if=/home/user/archlinux.iso -of=/dev/sdb
,然后等待命令執行完畢,如果沒有任何提示,則代表成功了。
-
環境準備
** 再次提醒,做好文件備份 **
- 如果沒有分區的話,先進行分區,并進行格式化,如果已經操作過了或者想重用上次系統(Linux)的分區,可以直接進入第2步。
- 分區進行時:
敲入命令fdisk /dev/sda
(假定操作的磁盤時sda,請自行確認好,此操作要格外小心)。輸入m
可以查看幫助,n
是新建一個分區,d
是刪除一個已有分區。如果想新建一個DOS分區表,則輸入o
,已經有分區表,想重新分區的話,按d
,直到刪除所有分區。分區方案可以按照以下來:/boot
大概需要200M
,/
可以分配15G
~40G
,/var
8G
~20G
(可選) ,/tmp
4G
~8G
(可選),其余分給/home
分區(強烈建議單獨分區,以后重裝系統可以不用拷貝主目錄下的資料了),swap
4G
~8G
(可選)。新建分區輸入n
,默認(p主分區)即可,然后默認(分區號1),接下來也是默認扇區既可以,然后選擇大小,可以輸入G,M,K單位的大小,我們輸入+200M
,確定;然后創建根分區,按n
,一路下來,大小選擇輸入+15G
,確定,根分區創建完成。如果分區少于4個,可以按照上面步驟,直到分區創建完成;但是如果分區多于4個,就要創建擴展分區,然后再創建邏輯分區了。擴展分區的創建和上面一樣,只不過在選擇分區格式的時候不是輸入p
了,而是e
,其余一樣的。創建邏輯分區的時候輸入l
(英文L的小寫字母),剩下的步驟也是和創建主分區一樣的啦。所有分區創建完成后,輸入w
,上面的一系列操作才會真正寫入磁盤,再次之前都是在內存中,所以,在按w
之前,還是有后悔藥吃的,但是按下之后,那就定格了。切記! - 格式化分區:
格式化分區的命令是mkfs.xxx
,輸入mkfs.
,按Tab
鍵可以看到有如下格式:mkfs.bfs
mkfs.ext2
mkfs.ext4
mkfs.jfs
mkfs.reiserfs
mkfs.cramfs
mkfs.ext3
mkfs.ext4dev
mkfs.minix
mkfs.xfs
。咦,好像沒有swap分區格式,swap分區格式化的命令是mkswap
啦。輸入命令mkfs.ext4 /dev/sda1
將/boot
分區格式化成ext4格式的分區,根分區和其他非swap分區用此方法依次格式化,用mkswap /dev/sdax
格式化上面分的swap分區,x是分swap分區所得的號碼。
-
安裝
- mount 相關分區。
mkdir /mnt/home /mnt/tmp /mnt/var /mnt/boot
創建home,tmp,var,boot掛載點目錄,然后mount /dev/sdax /mnt/xx
x代表分區號,xx代表目錄,把的分區掛載到相應掛載點上。 - 修改
/etc/pacman.d/mirrorlist
的鏡像列表,可以刪除所有的,然后輸入
Server = http://mirrors.163.com/archlinux/$repo/os/x86_64
保存退出。
- 執行
pacstrap /mnt base
命令進行基礎安裝。 - 生成fstab。
genfstab -p /mnt >> /mnt/etc/fstab
, 查看一下/mnt/etc/fstab 內容格式是否正確,有無重復內容,如有請先訂正。格式大體如下:
#
# /etc/fstab: static file system information
#
# <file system> <dir> <type> <options> <dump> <pass>
# UUID=ee8bae58-9428-4917-b63e-0258d19a4567
/dev/sda5 / ext4 rw,relatime,data=ordered0 1
# UUID=cbac48fe-3345-4cba-96ec-acdbdc56d0ad
/dev/sda9 /home ext4 rw,relatime,data=ordered0 2
# UUID=59e210c2-fced-4cdd-b631-d9a50ba82312
/dev/sda7 /tmp ext4 rw,relatime,data=ordered0 2
- 切換到新系統的root目錄下,命令
arch-choot /mnt
- 設置主機名
echo your_hostname > /etc/hostname
, your_hostname換成你想要的,最好是純英文。 - 設置時區。
ln -sf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 - 修改
/etc/locale.gen
, 添加以下內容
en_US.UTF-8 UTF-8
zh_CN.UTF-8 UTF-8
執行 `locale-gen`,
- 執行
echo LANG=zh_CN.UTF-8 > /etc/locale.conf
- 設置鍵盤映射和字體,文件在
/etc/vconsole.conf
,在這就保持默認配置了。 - 設置root密碼
passwd
然后輸入密碼,再輸入一次確認。 - 安裝引導程序,這里用grub。
pacman -Sy grub
,安裝完成后,執行pacman-db-upgrade
, 然后再執行grub-install --target=i386-pc --recheck --debug /dev/sda
安裝grub引導到sda上。最后執行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生成引導配置。 - 重啟, 執行
reboot
。如果成功安裝的話,會出現grub引導選擇系統菜單,選擇默認的進入,輸入root用戶名,輸入密碼,登錄成功。至此,安裝已經完成,接下來是配置。
-
配置
- 網絡配置
- 查看網絡設備名稱
ls /sys/class/net
, 記住所看到的網卡接口名稱,假定叫做eth0 - 啟用網絡接口 ip link set eth0 up
- 檢查結果狀態
ip link show dev eth0
如果打印
- 查看網絡設備名稱
- 網絡配置
enp3s0: <BROADCAST,MULTICAST,UP,LOWER_UP> mtu 1500 qdisc fq_codel state UP mode DEFAULT group default qlen 1000
link/ether 00:e0:66:cb:e2:1e brd ff:ff:ff:ff:ff:ff
類似內容,說明啟用成功。
- 創建或編輯
/etc/systemd/network/dhcp.network
,添加以下內容:
[Match]
Name=en*
[Network]
DHCP=v4
- 啟用網絡服務
systemctl enable systemd-resolved
- 編輯
/etc/resolv.conf
配置dns , 添加以下內容:
nameserver 8.8.8.8
nameserver 4.4.4.4
如果你的IP段在192.168.xxx.yyy,則再添加 nameserver 192.168.xxx.1
- 執行
dhcpd
啟用dhcp,要開機自動啟動dhcp服務,則執行systemctl enable dhcpd
基本環境配置已經完成。
-
桌面環境配置
安裝 fxce4
pacman -S xorg xorg-server
pacman -S slim #登錄管理器
pacman -S xfce4
pacman -S xfce4-goodies
pacman -S fortune-mode
pacman -S gamin
創建用戶
useradd -Um du
設置密碼
passwd du
切換用戶
su -l du
編輯 ~/.xinitrc 輸入
exec startxfce4
字體安裝:
cp *.ttf ~/.fonts/
建立字體緩存
mkfontscale
mkfontdir
fc-cache -f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