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什么是可口的食物?人吃經過調理美味以后的食物,但其他動物不一樣,比如烏鴉吃蚯蚓,蜈蚣吃小蛇,麋鹿吃青草…每一種動物都有它喜歡吃的。
莊子講了一個故事:魯國的郊外來了一只大鳥,有點像鳳凰,大鳥來的時候大家都想這很吉祥,魯國的國君為了招待這只大鳥,讓它賓至如歸,居然給它奉上太牢之禮,什么是“太牢之禮”,太牢是指古時君王祭祀是“牛羊豬”三牲齊備,最高的祭祀才會用到“太牢之禮”。魯國國君就用這種規格,把牛羊豬肉給鳥吃,這個鳥怎么可能吃得下呢?國君還給它演奏韶樂,鳥怎么會喜歡聽這種音樂呢?而是人在聽。鳥喜歡山中流水聲、風聲…怎么會喜歡這種演奏。
這只鳥就面帶愁容很憂戚的樣子,這國君越對它好它越痛苦,最后它死掉了。郁悶而死。就好像現在人喜歡給養的寵物穿衣服,穿鞋子,帶出去的時候,穿著衣服的狗看見別的沒穿衣服的狗,就在想為什么別的狗都不穿衣服它要穿衣服,這狗就得看心理醫生了。
這就是典型的用人的標準來衡量世間萬物。莊子說了,為了這只鳥好的話,就讓它自由翱翔于天空,棲息在山林之中,這樣多么自在。
要對一樣東西好,要用適合它的方式;要對一個人好,要用適合他的方式。從教養子女開始,我們孝順父母也一樣,如果我們不知道什么是對他們最好的方式,只說我認為對你很好,我用我的方式對你好,有時候是沒用的,適得其反。
所以人跟人相處的困難就在這里。你如何去了解別人適合的方式呢?別人喜歡是什么樣一種情況呢?你怎么去了解?怎么去判斷?
人與人相處有時候并不缺少誠意、善意,缺少的是一種智慧,你沒有這樣的智慧,好人與好人之間也會發生很多誤會,甚至是悲劇。所以你以為什么是對他好?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