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父母是我們的指向標,作為乖孩子的我們會盡量按照父母所說的去做,小心翼翼的活在父母對我們期待中,以至于甚至不曾想過自己做人生的主宰。
也正是這種想法,一直左右著我們,一直陪伴著我們成長。
直到有一天,我們長大了,到了該獨立生活的年紀,到了該自主考慮人生的年紀,到了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年紀,卻因為思維的慣性導致自己不能很好的切入成人的生活中,變成自己的自己。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們在生活中是不是這樣的或者遇到過這樣的人,但至少,在我的生活中已經出現了這種人,或者說他就在我身邊。
G同學和我在專注力的認知上有很大的差異。
我是一個挺專注的人,無論做什么,包括看電視劇,看書,碼字,學習都是。每次在宿舍專注的做著自己的事情,然后很投入的做著,也正是這種投入,很多次被G同學提醒,告訴我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太投入,包括學習,也不應該很投入。
聽了這句話,我還是挺不舒服的。我喜歡一個人獨自的看點書籍,學點技藝,發展點愛好,于是每次只要有想要做的事,都會很投入,可是G同學很多次在做自己的事情時,也是挺關注周圍環境的變化的。
其實我覺得這也是對的,但是如果過度關注自己以外的事情就會消耗自己的精力,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從而影響自己的學習效率,也就影響了自己的學習質量。
其實過度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并不好,這個也是人盡皆知的。
但,作為我自己,我要為我自己辯解:我并沒有完全沉迷于自己的世界,當我投入的做自己的事情時,如果有同學需要幫忙,我還是會很快伸出援助之手的。
我,并不像G同學所說的,對于外界環境的變化置之不理,而是會自動過濾一些不重要或者對自己影響小的事情。
我,就是我自己,堂堂正正的我自己。
大家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等等很多方面如果不同,也應該互相尊重,尊重彼此的生活。
我們總是很自然的想改變別人適應自己,或者說是讓別人將就自己,而且我并不否認,我也是這樣的人。
但是,我們都應該學會尊重。尊重別人的努力;尊重別人的成果;尊重別人的習慣。
尊重,不應該僅僅在溝通交流的言語中展現,也應該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因為這不只是展示了自己的修養,也透露了自己真正的家庭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