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泡怪萌萌
五年前在比利時交換的時候,住在只有七萬人口的小鎮,禮拜日也幾乎沒什么店開門。有一次周日燈泡壞了,我差點陷入了絕望。周日沒有店開門——我買不到新燈泡——房間里晚上一片漆黑——我無法復習第二天的期末考試——天要亡我!
歐洲類似的事情很多,市政廳周五只上半天班啦,銀行下午三點就下班啦,中午睡兩個小時午覺再開業啦,到最后磨得人完全沒脾氣。而偶有一次晚上十點鐘坐火車到了柏林,看到燈火通明、店鋪全開的火車站,真的快哭起來了,心里只有一句“我回到了真正的城市,我回到了文明社會”。
但我又想,什么是真正的文明社會?休息日有沒有一種它該有的樣子?
排除宗教的因素,那種全城癱瘓,在家死宅的情景似乎并不那么理想。但白日依然努力工作、社交、運動,夜晚全身心娛樂的“workhard,playharder”似乎還是過于硬核了一些。雖然朋友中有不少,確實是這樣的。
今年換了工作以來,和老友見面,大家第一個問題通常都是,你下了班要干嘛?
接著會說一長串,能準點下班很不習慣吧?晚上會不會覺得很無聊?周末不用出差了空出來時間是不是還沒想好要怎么安排?
我心想,難道你上學的時候老師突然宣布今天早放學,你會懷疑自己沒事兒干?你會覺得作業寫不夠,奧數題做不完?你難道不懂一溜煙跑出去找臭小子們踢球,或是奔回家看最新一集電視劇的道理嗎?
這么多年學了這么多時間管理的辦法,教你怎么精益管理時間,提升利用效率,你居然忘了隨便玩玩兒就可以讓時間過去的道理……
心里的吐槽當然默默憋回去了。
我會說:“你看我給你算一算,每天多睡一個小時,每天多通勤兩個小時,每天三個小時已經沒了;每周會自己做幾頓飯,平均到每天半個小時都算少的;會有更多的時間看書看科技博客寫東西,平均每天一小時;要多看話劇,多吃新館子,多運動,多學習新的技能,你看時間算著算著就沒了哦……”
我非常非常理解他們的不解,畢竟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和朋友們都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下班”,或是“準時下班”。難道可以在黃昏的時候伴著炊煙裊裊回家嗎?那是農業社會的事兒吧……
所以唯有把不工作的時間重新量化,進行精確的分配,可能才符合他們對一個正常人的想象……
這樣也沒什么不對。生活嘛,有趣和有意義至少得有一樣吧。而有趣和有意義都不是憑空來的,靠計劃,靠安排,靠努力。不提前買票怎么看展?不提前預定怎么吃好餐廳?不努力工作怎么改變世界(然而好像也并不能)?
到最后每個人都有一張從周五晚上到周日晚上的時間表,密密麻麻精確到小時標注安排,以致于要約三個人以上見面湊時間其實挺難的,我相信人工智能助理在這方面大有可為(雖然好像已經做出來了)。
但我其實有點想不明白這還算不算休息。
朋友跟我說,休息的本質是換環境,換刺激,換心情,重點在于和你日常做的事情不一樣。
我同意,越是沉浸式的體驗越是有助于忘卻俗事煩擾,從這個角度看,電影比電視劇好,話劇比電影好,短途旅行比話劇好。
嗯,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