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英國南海泡沫類似,法國密西西比泡沫起源于法國政府迫切需求解決嚴重的債務危機。為此,法國政府采用約翰·勞的建議,設立皇家銀行和印度公司,一方面利用皇家銀行發行大量紙幣,為法國經濟提供大量流動性;另一方面,授與印度公司貿易特許權,并允許利用政府債券購買公司股份。
在初期,紙幣信用被建立起來,經濟得到充足的貨幣供給。同時,出于對印度公司美好前景的預期,公眾大量搶購印度公司股票,由此法國政府收回了債務,公眾也因牛市大賺一筆。但是,隨著印度公司的業績無法達到預期,股市泡沫破裂,大批投資者破產。出于保留個人財富的本能,人民更加信任硬幣。但是,由于紙幣大量發行,銀行儲存的貴金屬已經無法滿足紙幣兌換需求,紙幣開始貶值。在法國政府一連串“錯誤”的強制公眾使用“紙幣”的法令下,紙幣信用崩潰。貨幣供應量急劇下降,經濟陷入蕭條。
在整個過程中,法國的有效貨幣供給受到了三方面分打擊,不斷下降:
1.資本外逃。投機商覺察到股市泡沫和紙幣的過度發行,抽身股市,進而引起大范圍的資本外逃。人們紛紛攜帶金幣和銀幣離開法國。
2.貨幣流通速度下降。法國政府的舉動,讓公眾紙幣的信用。出于本能,人們竭盡所能的保存硬幣。
3.銀行信用的降低。法國政府在股市崩潰后,強制規定價值1000—10000里弗爾的紙幣只能被用來購買債券、印度公司的股票和存入銀行,這使得有效貨幣供給進一步減少。
如果是一名現代經濟學家,針對約翰·勞的困境,可能建議是放棄金本位,鼓勵借貸,降低利率,并增加公共開支和減稅,以及讓銀行發行更多的貨幣去購買債券。通過這樣這些方案,以圖維持市場上的流動性,保持有效貨幣供給。但是,在紙幣制仍屬初創的年代,人們對紙幣的信任相比較于現在更加脆弱,由此也造成了法國政府的的錯誤應對,使得密西西比泡沫演變成更大的危機。
密西西比泡沫發酵及破滅史:
1700年,約翰·勞返回故鄉愛丁堡,推銷自己于歐洲游歷期間形成的理念:國家要繁榮,就要發行紙幣。
1705年約翰·勞出版《論貨幣和貿易:兼向國家供應貨幣的建議》。提出“貨幣需求”的理念,提議建立“土地銀行”,認為經濟不景氣與貨幣有關。因為貨幣供給量太少,所以貨幣的利率偏高。擴大貨幣供應量能夠降低利率,而且只要國家一全部生產能力運行,就不會導致出現通貨膨脹。
1708年,約翰·勞向法國以為檢察官提議建立土地銀行,但遭到拒絕。
1715年,法王路易十五上臺,勞的朋友飛利浦·奧爾良大公任法國攝政王。大公發現法國負債20億里弗爾,國家財政搖搖欲墜。
1716年,奧爾良大公接見約翰·勞,討論施政方案。勞向大公論述:要想繁榮,就需要紙幣,而且這種紙幣還應該是硬通貨,不貶值,不縮水,同時提出“改良的土地銀行”計劃:設立一家銀行管理王室收入,銀行發行由貴金屬或土地作為支撐的銀行券。
1716年5月5日,勞氏公司(Law&Company)成立,宣布所有稅收都要用勞氏銀行所發行的銀行券繳納,法國由此采用紙幣。
勞氏公司資本為600萬里弗爾,公司股份以25%硬幣,75%行政債券的方式出售。由此回收450萬里弗爾的政府債券,“債券——股權互換”計劃初步成功。據此,勞進一步規定:
·勞氏公司銀行券“見票即付”,隨時可兌換足額硬幣;
·該銀行券可以兌換舊幣(在政府發行新幣,縮水硬幣時);
·勞公開表示任何銀行券都必須有足夠儲備支撐。
由此,新紙幣作為硬通貨被廣泛接受。
1717年勞氏公司紙幣價格的硬幣計價上升至115里弗爾,紙幣大受歡迎。勞向大公提議新的債務——股權互換計劃,即“密西西比”計劃:設立新公司并賦予其在密西西比河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貿易壟斷權,但其股份要用行政債券購買。與此同時,奧爾良大公對勞氏公司大為滿意,將其命名為“皇家銀行”,并下令該銀行印制10億里弗爾的紙幣。財政大臣達古梭反對大公的行為被免職。
1719年,密西西比公司成立并被賦予了更多的特許權。密西西比河、路易斯安娜州、中國、東印度和南美享有貿易專權;
·9年的皇家鑄幣權;
·9年的國家稅負征收權;
·煙草專賣權;
·塞內加爾公司、中國公司的全部財產和部分發過東印度公司的財產
在被命名為“印度公司”后,又宣布增發2500萬里弗爾的公眾股票。約翰·勞則對外宣稱公司預期紅利將達到5000萬里弗爾。考慮到可以用“太陽王”的垃圾債購買股票,該公司實際收益率高達200%。由此,法國出現大牛市。在這樣的投機熱潮和大量紙幣印發下,法國經濟異常繁榮。
1920年初,孔王子要求銀行將紙幣兌換為硬幣。雖然在奧爾良大公的壓制下,孔王子退換了2/3的硬幣,但是懷疑的種子被種下。幾個月后,第一批投機商開始從股市撤資,并兌換硬幣,股市泡沫開始破滅。法國貨幣流動速度下降。為此,奧爾良大公先后兩次將兌換價格調高5%,但是無濟于事,資本外流現象開始加劇。
1920年2月,奧爾良大公禁止使用硬幣,強制要求人們繼續使用紙幣。
1920年2月至5月,奧爾良大公繼續印發15億里弗爾的紙幣。紙幣供應總量達到26億里弗爾。經濟緊縮開始,恐慌蔓延。股價崩潰,超過50萬人虧本,大量投資者破產。印度公司開始采取措施,征召6000個“窮鬼”前往美洲為公司挖黃金。印度公司股票重新上漲。但是,其中2/3的“窮鬼”并未離開法國,而是回家。人們已經對密西西比計劃徹底失望。與此同時,奧爾良大公決定合并皇家銀行和東印度公司,但并未奏效。
1920年5月初,奧爾良大公召集包括勞在內的所有大臣召開緊急會議,最終決定紙幣貶值50%。
1920年5月21日,紙幣貶值法令生效,法國民眾大受打擊,社會開始動蕩。
1920年5月27日,紙幣貶值法令被取消,皇家銀行暫停支付金屬硬幣,約翰·勞被解除職務。達古梭被請回收拾殘局。
1920年6月1日,禁止自由持有硬幣法令被廢除。同時,以巴黎稅后為依據的,價值2500萬里弗爾的新紙幣發行。
1920年6月10日,皇家銀行重新開張,開始準備兌換金屬硬幣,但是一部分硬幣被替換成銅幣。此后幾個月,人民聚集在銀行門前,要求兌換銅幣。同時,緊急委員會決定進一步扶持印度公司,擴大其貿易特權,允許其壟斷法國所有的海上貿易。但是遭到議會否決。
1920年8月15日,新法令頒布,規定除購買年金、存入銀行賬戶或購買分期付款的印度公司股票外,不允許進行紙幣價值在1000——10000里弗爾的交易。
1920年10月,印度公司許多特權被廢除,紙幣貶值。已經同意購買公司新股的人被強制要求一市場30倍的價格購買。人們開始要求法國,但法國政府要求邊防對出境的人進行嚴格審查,以確定是否認購了印度公司額股票。約翰·勞獲得奧爾良大公的允許,離開法國前往威尼斯,以圖重建法國信用體系。
1923年底,奧爾良大公去世,勞徹底失去重返法國的希望。
1929年,約翰·勞客死威尼斯。
注:本文整理自《逃不開的經濟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