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韓寒的小說里寫過這么一個片段,年少時讀到至今記憶猶新。
大概是一個女孩子非常漂亮,校花級別,但不知道什么時候學校里開始瘋傳這樣的說法,說她很放蕩,得了盆腔炎,書中說是一種就流產多了就會得的婦科炎癥。
在校園里散播開了之后,大批的追求者,不管是高富帥還是屌絲,對她態度都180度大轉變,大家都刻意與她保持距離。她也從此承受了數不清的侮辱和難捱的目光。而另一邊,校花形象與人設的崩塌,讓大家紛紛搖頭,感嘆知人知面不知心,也感嘆世道。
但多年之后,一個當年也喜歡她卻一直不夠勇敢的男生娶了她。讓主人公和兄弟們都很震驚。問,你怎么會娶了她?她不是......那個男生靦腆地笑了,回答了一句,我們結婚的時候,她還是處女。
故事大概就是這么一個輪廓,當時我有一種茅塞頓開,恍然大悟(“a-ha!” moment)的感覺,也開始糾正自己的一些價值觀和思維方式。
當時回想自己的現實生活,相信每個學校里都會有一個很好看的女生,全年級乃至全校都會有所耳聞,卻總會有她放蕩不檢點的傳聞,是真是假,不知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人,潛意識里還是接受了這樣的說法,包括我自己。
更可笑的是,在人云亦云中,這似乎便成為了事實,如果有人提出疑問,別人會以完全知情人的角度來勸你別傻,如果要為輿論當事人撐腰,別人會報以那種目光看你。
而在大多數人的判斷里,證明她是人們說的那樣要比證明她清白簡單的多,只要她未來做一些很正常的事,哪怕是換了一個男朋友,這便可以是真的。
至于這樣的輿論暴力會給當事人造成怎樣的影響,我不知道。但王小波在《黃金時代》里寫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內容,大致是文中人們都說陳清揚是破鞋,她不服。假如她不想吃虧,就該去偷個漢來,這樣她也認為自己是個破鞋。
以貌取人,人云亦云,虛無的偏見和自嗨的意淫,這就是愚蠢。
有時候怪這個世界常常顛倒黑白,抹殺公平,藏匿真相,無法加罪于部分泯滅良知的貪腐弄權者、醉心營銷的媒體、利益至上的公關,他們只是很聰明,利用了大部分網民的無知和生活垃圾情緒罷了。
只需拋出一句論斷,稍加一些無關痛癢的“證據”,就可以分分鐘讓每天盯著屏幕的某些網民高潮,在一秒里點贊,兩秒里轉發,三秒里刷下一條。不管看懂沒有,總之臟話先出口。過腦子,是真的不存在。
而少數追求真理真相之人,重視邏輯道理之輩,想掰扯掰扯,卻敵不過成片的無腦嘲諷與臟話。腦殘基數之大,謠言與輿論如洪水猛獸,也許這就是那些知識分子常感嘆的:這個國家永遠不會開化。
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能記住看過的書的內容實屬不多,有些片段會深刻些罷了。但這個片段,對我一生有深遠的意義,從那時開始,我開始不斷改變和進步自己看待人與事物的方式。
不輕易評價,不過分評價。
如看待人,我第一次認識一個人,但他哪里似乎不太禮貌,我心里會咯噔一下,當下會有一點不快,但完全不會放進心里,成為根深蒂固的第一印象。誰都有脾氣,誰都有人生起落,狀態好壞,每一件事都會有偶然性,不是觸及到原則的矛盾不會在意,還是覺得應該日久見人心。
反過來,第一次接觸讓我覺得他很有禮貌,也不會覺得這人應該不錯,只會當下覺得挺開心,有些教養,在心里留些印象,但無法讓我產生立刻的評價。
看待事則是隨心所欲,網絡如此發達,常常的娛樂熱點都可以讓某浪癱瘓,感興趣的稍加了解,不感興趣的管它呢,沒必要非湊一腳。
娛樂泛濫、社會浮躁、網絡暴力,可能都可以歸因于民智未開。
反思自己,進步自己,重拾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往小了說,是讓自己看起來不像個巨嬰;往大了說,是如今民族復習崛起,每個人民應當擔起的責任和義務。尤其是新生代的青少年。
縱觀歷史長河的推演,只有改變才有可能帶來文明的偉大進步。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英國圣公會主教的墓碑上寫著: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后,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后,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們的國家,我的最后愿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如今的我,雖看不慣,也常常憤憤不平,但不再那么狂躁,因為我知道,這是常態,一切都急不來。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與其做一個只會對每一隅黑暗都可以破口大罵的憤青,不如做一個專注于自身的有為青年。
放眼個人,二十歲正是我的大好時光,切不可碌碌無為而虛度光陰;至于國家,說不在乎是假的,說憂心忡忡又很矯情,放平常心吧。
我知道她現在不夠好,但我就是很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