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累,為什么還要那么拼?
文:沉香紅
最近我一直在想,為什么自從有了孩子以后,我這個膽小如鼠的女人,會忽然激勵自己要學會開車。
昨天,我的閨蜜來看望我時講了我們之前單位女同事的故事。她說,有一年冬天,同事一家三口一起回鄉下過春節,大巴車最初說可以送他們到村口,后來各種借口將他們丟在途中,雖然他們穿的很厚, 但是依然在等車途中凍得瑟瑟發抖。
作為成年人,他們認為只有城市五六站路的距離,并無大礙。然而此刻,與他們一起走路的,還有一個五歲多、身體剛剛康復的兒子。
人在囧途,總是世事難料,當他們剛下車準備朝家里走時,忽然狂風大作,南方的天氣說變就變了。
這時他們默不作聲地走著,因為行李太多,孩子也只好自己徒步前行。那年, 他們經濟依然拮據,還沒有買屬于自己的第一輛車。
回到家里,孩子就開始發燒。春節一家人除了忙碌著招呼親戚,就是照顧生病的兒子。
那天晚上,兒子發燒非常嚴重,按照在城市生活的慣例,他們可以很快叫滴滴打車,可是這里是鄉下,夜深人靜,許多人都已經入睡,更何況如此冰冷的天,他們怎么好意思去敲鄰居家的門呢。
晚上他們在一起商量,要如何湊夠十萬塊錢,去城市月供一輛車。
最初她很害怕開車,因為大城市的交通非常容易癱瘓。可是每當她想起被大巴車司機罵罵咧咧丟在路邊的狼狽樣子,每當她想起五歲多的兒子默默跟著他們后面前行的腳步,作為母親,她不忍心孩子跟著他們吃苦。
大概三個月的時間,她考來了駕照,又咬咬牙擠時間每天練習開車。每天他們早上先送兒子上學,再是老公送她到單位,之后看著老公開車離開,她覺得生活有了奔頭,終于她不再需要帶著兒子追趕公交,終于她不再因為害怕錯過30分鐘才一趟的公交車,而提前叫醒熟睡的兒子。
都說女本為柔,為母則剛。大概便是這樣,她從一個被家庭嬌慣的小公主到結婚后成為一個人的妻子開始學習做家務,有了孩子以后戒掉了睡懶覺的習慣,每天早起準備早飯,她發現,女人的蛻變不只是因為夢想,更是因為幸福的家庭。
一個女人一生有兩大夢想,一是有一個幸福的家,二是有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她如今在我們公司混得風生水起,是我們欽佩與欣賞的女領導,也是在家庭里被老公稱贊女神的小女人。
在我辭職之前,有一次她在公司加班,丈夫與兒子來接她下班時,我無意中碰到過她一家三口。兒子非常開朗、活潑,逢人就打招呼。那是非常和諧與幸福的一家人。
但是當我得知他們以前的生活時,才明白每一個光鮮亮麗的人背后都有一段艱辛與酸楚的路。
記得剛買車的那年,她說自己很拼命在工作,而她老公就職的公司卻出現虧損狀態,并且面臨破產。那時他每天在外面忙著找工作而她其實已經知道,卻每天要假裝并不知情。
她常常會說,沒有誰的幸福觸手可得,任何一個家庭,任何一種幸福都需要我們潛心經營與用心去付出。
大概這樣,我總是會想起她,也會偶爾打聽她近來的生活。而前不久,我也有了自己的第一輛車。
這輛車是我少女時期夢想有的紅色甲殼蟲,然而在一個陽光曬到屁股的早晨,我接到一個電話,很熟悉的聲音對我說:你想要什么禮物?
我家老爹從不浪漫,出生在北方,表達感情也總是那么拘謹與寡言。但是這應該是我一生中感受到最濃烈與直白的一次愛吧。
當我還在電話這邊思考,老爹今天是中獎了,還是拿到了工程款時,他說:我在來西安的路上,一會帶你去買一輛甲殼蟲。
就這樣,在我這個窮得只吃得起飯的階段,有了一輛以父愛之名的車——紅色甲殼蟲。
過去我除了照顧兒子、寫作,多余的閑錢都用在了旅途中,然而當這輛并非我自己奮斗而來的車,寫上我的名字時,我除了內疚、自責,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快速地成長與優秀起來。
日子越來越忙,我在互聯網教學,很少愿意去學習開車,也大概如此,那輛漂亮的甲殼蟲經常落滿灰塵。
那晚我與兒子從新家出來,依舊準備滴滴打車,可是新房位于一段比較偏僻的、還未被開發的路段,每到夜晚八點左右,就很難打得到出租車。這時我決定帶著他朝繁華路段走一走。
兒子只有四歲,最初很樂意陪我散步。然而這畢竟是北方的冬天,一到夜晚寒風凜冽,他走了一站路就決定罷工,讓我抱著。
可是他已經很笨重了,我一個一米六的小女人怎么抱得動呢。抱著他走了不到十分鐘,我就氣喘吁吁,開始抗議,這時他只好下來自己繼續走路。
看著他孤獨地走在人行道上,一輛一輛大卡車揚塵而去,我很是自責。我是多么失敗的母親呀,父親為了我們出行方便,將車買好了送給我,我卻不會使用,甚至不愿意使用。
看到孩子陪著我走在黑夜沒有路燈的人行道上,我一遍一遍說服自己,必須下定決心努力學習開車,不為別的,只希望兒子不因我的懶惰與笨拙而受罪。
有許多人說,孩子就應該去吃苦,我也一直在嘗試著鍛煉我的孩子。但是我希望他吃的苦,是因為他為自己的人生在鋪墊,在鍛煉,而不是因為母親的無能與笨拙。
我曾經有一個朋友,他大學畢業以后就聽從父母的話,穩穩當當選擇了留在他們身邊工作。他讀書的時候成績很好,可以考一所名牌大學,但是他父母經濟條件一般,他不得不選擇了一個能盡快就業的普通高校。
后來他結婚以后,父母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妻子因為兩代人的思想觀念與生活習慣常常感覺不適而總起沖突。而偏偏此時的他總是會袒護母親,只因他心里清楚,父母曾經在養育他 適合幾多艱辛與不易。
其實在中國的大環境下,有許多父輩年輕時吃盡了苦,老了以后依舊在吃苦。年輕人便將這份沉重的愛背在身上,并將這份言聽計從,認為是回報與愛。
聽說他們家境一般,我便托人為他父親介紹了一份相對穩定又輕松的工作。但是問題卻出來了,他的母親認為父親一輩子沒有出過遠門,就算出去,也會不放心。
我試探性地問了一下,你的父親前半生出去外面闖蕩過嗎?他搖了搖頭說,父親一生都在村子里種菜、賣菜,很少出去。
開始寫書以后,我去過大大小小30多座城市,偶遇過不同群體,也聽說過不一樣的故事。在我看來,沒有一個時代只出窮人,不產富人,就像現在這個社會,依舊有的人一貧如洗,有的人家財萬貫。除了那些幸運的煤老板、暴發戶,其實有許多經濟優越的人,都來自于舍得付出、拼命努力。
有一些人年輕的時候,時代不好,沒有機會讀書,只學會了一門手藝。
后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他們不斷的嘗試不同的工作,最后也折騰出了一番事業。有的人無論生存在哪個時代,都會覺得自己就是被命運忽略的那個人,每天干同樣的工作,從最初的生疏到后來閉著眼睛都能去做,永遠在重復單調與沒有挑戰性的事情,久而久之,非常平庸。
我猜想,一個人年輕的時候每天坐在辦公室喝茶、聊天,得過且過,老了以后貧困潦倒,在供養孩子的時候,十分吃力,是不是他的兒子就更應該感恩戴德去感激父母的辛苦與不易呢?
在各類教條文化影響下,越是貧窮的孩子,負擔越重,除了他們本身要擔負的經濟壓力,還有一部分來自于親情這份沉重的責任。
中國的一些影視劇里,總是在推崇一種富二代仇視父母,窮二代感恩父母的鏡頭。
可是生活中并非如此,當我們走進生活相對富裕的家庭,你看到的是尊重與教養和諧與快樂,而相對貧窮的家庭則經常充斥著爭執與抱怨,打擊與詆毀。因為貧富差距,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思想與智慧的差異而形成。
因為窮人太多,所以正確的思維總偏向窮人更加努力,窮人更加勤奮。
不,作為一個母親,我不認為自己無能,就意味著自己的愛更偉大。或許只有我足夠優秀,足夠努力,足夠無所不能,我才認為自己有資格愛得更好。
這是我理解的愛,也是我從無能到無所不能奮斗的原因。
從學習做飯,到學習開車,從月薪2000元到年收入20萬,從一個少女時期每天翹課、打游戲的問題少女到結婚以后成為一個積極上進、樂觀開朗的母親,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因為我的無能,而背負“欠”我的這種負罪感。
如果我足夠優秀,我可以分享資源與機會給他,如果我自己無能,我沒有資格對他說,我的愛有多么不易與厚重。
【完】
轉載此文,請與本簡書作者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