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米又要吃完了,米桶已見底。我反復叮囑自己,晚上一定不要忘記去超市背回一袋米。大米是每天必備的食物,只是可惜越來越覺得味同嚼蠟,女兒也嘗嘗嚷著不好吃,每頓要哄著才能吃下一點點。
是什么時候開始不喜歡吃了呢?好像自從離開家,大米的來源從自家田地變成超市、市場之后,好像再也沒有記憶中香甜的味道了。
記憶中,每逢稻子成熟的季節,一塊塊豆腐方正的稻子田,擠滿了已經成熟的稻子,或是已經秋收完,一排排的是已經被扎成堆的稻子堆。如果你生長在農村,你肯定知道,當你置身于稻子中,風吹過,稻子會慢慢撫向你的臉,輕輕地,就像母親的手一樣,粗糙,卻充滿溫度,暖暖地。
我喜歡這個時節的黃色,那是稻子成熟的顏色,溫暖,飽滿,隔著時間的長河,我似乎依舊能聞到微風帶來的稻子的香味。
在我還是孩童的時候,家里還是自己種稻子的。每到秋收時節,太陽不似夏天那樣炎熱,農村的男人都約好了似的趕著去收稻子。家里的女人的任務便是準備豐盛的午餐來犒勞辛苦的男人,而我們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便是撒丫子跑在剛剛割完稻子的田地里,有時候玩起興了,就直接把鞋子脫掉,光著腳丫子,把褲腿挽到腳脖子上面,在田地里你追我趕。
這時候的大人都不會來說我們,都只是埋頭努力割著稻子,割累了,便到田梗上,找一個陰涼的地方,喝上幾口水,吸兩口煙,煙圈往天空的方向飄去,漂亮極了。孩子們就一個個撅著小屁股,在揀著大人們掉落的稻穗,丟到自家的稻穗堆里,以此換來一聲夸獎,這時候的孩子會把頭仰的高高的,接受來自大人的夸贊和孩子的羨慕,其他孩子便會更努力,睜大著忽閃忽閃的眼睛,就為了找出那幾株調皮的稻穗。
天擦黑,大人們便三三兩兩的回家去了,帶著自家孩子。家里的母親,已經準備好了豐富的食物,常常是頂飽的肘子或是豬蹄,肥而不膩,配上一碗自家稻子打成的白米飯,又香又甜,吃完之后打一個飽嗝,似乎把一天的疲勞都沖進了胃里,整個人只剩了愜意和滿足。
后來年歲慢慢大了,父母也漸漸老了,村里的老人,幾乎也已經彎了背,彎了腰,更多的家庭選擇更便捷的方式,他們去市場買回一袋袋已經加工完成的大米,隨意一煮也是一頓,我也不能免俗,只是每次孩子都不愿意吃飯,然后告訴我米飯不好吃。
母親來看我們,帶來一袋米。傴僂的著身子,臉上滿是皺紋,她笑著對我說,家里新種的,帶來你嘗嘗。我一邊埋怨著她這么大年紀還要折騰,一邊熟練的將米淘洗干凈,上鍋開始蒸。過程中,米的香味開始漫出來,女兒在旁邊跳著說,媽媽,好香好香。
飯終于好了,女兒破天荒的吃了一大碗,直呼好吃。我將一口飯送入嘴巴,兒時熟悉的味道瞬間在嘴里蔓延開來,香甜,軟糯,心突然感覺好柔軟。母親笑瞇瞇的看著我,我別過頭,眼睛濕潤了。
孩子都長大了,離開家,獨自打拼,每日的食物,只求飽腹,哪里還去追求美味和營養,尤其這個快餐速食時代,每日工作繁忙又疲憊,下班只想把自己摔進被子里休息,也沒時間與精力,挎著菜籃子,穿著舒適隨意的衣服,花費一小時,去到市場尋找最新鮮可口的食物,也沒時間慢慢靜心處理食材,將它們變著花樣變成讓人垂涎欲滴的食物。
母親還在絮絮叨叨:一定要好好吃飯,要每天早上去買菜,因為那時候的東西最新鮮,要自己燒飯,營養實惠……我把她帶來的米放進米桶里,小心翼翼,不敢掉落一粒。
母親又走了,帶回了裝米的袋子,她說,下次還要給我帶米過來,管飽。